历经“十一五”的磨砺,云南农村信用社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转变为如今规模在省内位列第一的金融机构;从原本竞争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五六年间,云南农村信用社发展势头迅猛,一路高歌猛进。
今天,面对2011年这个“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新一轮发展与改革目标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崛起的“云南金融大军”已经放眼未来,重新审慎思考“发展”这一课题:该如何调整发展战略?该遵循怎样的模式发展?该怎样把握时机、迈好开局的第一步?
一条有关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已然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任树云的脑海中清晰呈现。
把握“发展的基础,生存的命脉”
“在未来的发展中,不管改革如何进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立足‘三农’。” 任树云强调,“这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和生存的命脉。”
六年来,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有力支持了“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在2005年—2010年近6年间,该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近4000亿元,发放的短期农业贷款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8%以上,支农贷款的年平均增量保持在200亿元以上,年均增幅达23%以上。
“在做好支农服务工作的同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现了与农村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任树云告诉记者,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实现了长足发展。“不但稳住了我们的传统市场、传统客户和传统业务,守住了‘根据地’,也为我们拓展新市场和新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发展的新局势,2011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工作部署中毅然坚持把“加大信贷投入,有力支持‘三农’发展”列入“三大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2011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并将紧扣当地“三农”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大对产业化农业、农网改造、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大力支持该省特色优势产业成长为现代农业。
在创新支农方面,该省农信社将会“加大信贷产品创新推广力度”,加快对“农户抵押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法人客户扶贫贴息贷款”、“惠民卡”等服务产品的研发进度,努力满足客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此外,云南农信社还将“探索建立‘六位一体’的信贷支农新模式”,有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把金融机构的资源与财政贴(补)资金扶持政策、担保机构的担保功能、保险机构的保障功能、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引领作用、流通企业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和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以转变求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在最大银行的基础上,向最强、最好的银行发展,真正成为现代金融企业。”谈及步入“十二五”之后的发展,任树云提出了云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十一五”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渐从原本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转变为如今规模在当地数一数二的金融机构;从原本竞争实力较弱的金融机构,成长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金融机构。以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五年前,该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中,位列第五。现如今,云南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规模大幅增长,跃居该省金融机构第一位。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云南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12亿元,分别为改革前(2004年末)的4.5倍和4.2倍;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8.7%和15.3%,分别比改革前提高6.9和4.2个百分点,经营规模从全省金融机构的第四位跃居第一位,在西部十二个省区中位列第二。
“但是,这种以数量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拓展、规模的扩大为主的发展模式,仅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第一个发展阶段。”采访中任树云多次强调,步入“十二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应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既重数量,又重质量、重效益”的发展模式。
但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才能实现“第二阶段”的发展?对此,任树云认为,“必须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
就具体的“如何转变”问题,任树云着重提出了三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即:在坚持总体市场定位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规模的增加、实力的增强,以及客户的多样性,对市场定位、成本核算、制度设计做出一定的调整,进一步树立投入产出的观念,遵循价值规律,要讲求成本核算,注意精细化管理。
其次,要转变发展方式。实践证明,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彻底摒弃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方式,向管理规范化、业务多元化、效益最大化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第三,应转变经营模式,彻底摒弃高成本、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向以结构调整、机制优化、风险可控为基础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实现各种经营管理资源的合理匹配,全面提高经营绩效和效率。
打造和提升“软实力”
“打造强有力的‘硬实力’。”成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实施的重要发展战略。例如,以科技信息化为支撑的“金农网工程”,让全辖实现了2350个营业网点综合业务系统联网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跨省、跨行通存通兑和汇兑结算实时到账,有效疏通了汇兑结算渠道,写下了目前“日均370多亿元资金在云南农村信用社网络上跑”的记录;与此同时,通过全力推进以营业网点和安全防范设施改造为主的“双基本工程”建设,全面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和营业环境,增强防范能力。
随着云南省农信社“硬实力”的一路提升,走入2011年,打造和提升“软实力”已成为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带领全辖继续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另一重要指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农村信用社‘软实力’。”任树云提出,“有序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符合发展战略、反映信用社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宣贯和传播,全面提升软实力。”
在“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将会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规划》,通过“五个步骤”打造企业文化建设。即:“项目筹备—文化调研分析(诊断)—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梳理提炼—企业文化宣传(培训)传播—企业文化内训师队伍建设”。
此外,“服务创优工程”也将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作为提升“软实力”、增强发展后劲的系统工程。
“要通过‘六个抓’,促进全省农村信用社在服务管理、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礼仪、服务技能、服务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明显提高。”任树云认为,以“六个抓”为着力点的“服务创优工程”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信用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贯穿于“服务”提升各个环节的“六个抓”包括:抓认识,培育服务文化:要树立“诚信服务、合作共赢”的理念,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心实意为客户着想,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抓关键,转变班子观念;抓制度,强化检查考评:要建立“服务创优”的日常考核检查机制,使之定期化、常态化;抓产品,统筹营销宣传推广:要制定营销宣传方案,进一步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让客户认识了解云南农信社的服务和产品;抓技能,提升员工业务素质:要通过加强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技术比赛等方式,全面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抓激励,完善奖惩机制: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员工开展“服务创优”的积极性。
“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铸就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辉煌!为支持云南省‘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向云南省委、省政府和云南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个月前,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2011年工作会议上,任树云坚定的声音在会场回荡。今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启之际,气势磅礴的“云南金融大军”已昂首开拔。
勇担责任:111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实现服务“全覆盖”
截至2010年12月25日,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提前一年完成了111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建设开业任务,占全省金融服务缺失网点的86 %,有效满足了各族群众存取款、贷款、汇兑资金的金融服务需求。
2011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规范管理、人员配置、安全保卫、服务创优等工作力度,加强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确保这些网点正常安全运营,实现3年保本经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