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乳业的未来需要全产业链的护航

陆 璐

  近期,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辐射恐慌,出现了内地年轻母亲赴港抢购日本奶粉的火爆景象。近半个月以来,香港各大超市、药房、日货商店,市民排起了长龙抢购日本奶粉,甚至有个别孩子尚未出生的孕妇,一次豪购奶粉百罐!其实,早在2008年三鹿乳业出现“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人对于洋奶粉的崇尚就达到了极致,很多父母不惜高价通过国外代购的方式,大量购买洋奶粉,而回顾国内的乳业:“皮革奶”、“性早熟”等等原本不应该与牛奶扯上关系的词汇不绝于耳,消费者对于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降了又降,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中国的乳业到底怎么了?

  生产:该如何拥有合格的奶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食品短缺时代的结束,国民对于乳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国奶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奶类产量年均增长21.94%。面对乳制品需求如此大的市场,我国乳制品生产企业仍然大规模地进口国外原料奶,消费者多数信赖洋品牌,2010年我国奶粉进口量突破40万吨,2011年将达到50万吨。可见,我国乳业在奶源的“质”与“量”上都没有达到市场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介绍说,我国的奶牛存栏数是美国的1.5倍,但牛奶产量仅为美国牛奶产量的38.56%,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奶业生产经营粗放,仍然约有80%的奶牛为庭院式饲养,规模非常小;第二我国的奶牛良种率低,饲养的纯种荷斯坦牛不到奶牛总数的40%,剩下的都是杂交改良牛;第三,多数奶农的思维观念落后,“重数量、轻质量”使得奶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纵观我国目前的原料奶供应流通环节,是由“企业+农户”、“企业+小区+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奶站+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几大模式并存。这几种模式,都各有利弊,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实现规模化养殖对企业、对农户都是非常有利的。其中,前三种模式,企业均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一些小区和养殖基地均由企业投资建造,如蒙牛在2009年下半年计划投资60亿元建设20个超大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伊利集团也将在一两年内建设20个奶联社牧场;光明计划投资1.8亿元在武汉建设6000头规模的奶源基地;三元计划在3年—5年内建成20个畜牧性奶牛基地;完达山乳业享有黑龙江农垦总局“九五”以来百亿元的奶源基地建设投入,并且又新增了28亿元资金用于奶源基地。这几种模式,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但在控制奶源的质量与数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仍然大范围存在的奶站模式,逐步在整顿中。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暴露了奶站环节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问题,许多奶站掺杂使假,他们依靠垄断性奶源对上要挟企业,对下克扣奶农,低买高卖获取了不少奶价上涨的好处。因此,在奶站这个中间环节存在的情况下,奶农并非原奶收购价格上涨的真正受益者,而企业也不一定能从奶站收到保质保量的原料奶。

  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逐步兴起,以合作社为纽带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奶业产业链正在被推进。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也要求要积极扶持奶农合作社、奶牛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合作社在发达国家的奶牛养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荷兰的奶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就是合作社;美国奶农与合作社通过合同制结合起来,形成产销一体化经营;澳大利亚在奶业各个环节组织化程度也非常高;而在日本,95%的奶农都加入协会或农协等奶业组织和团体。

  对于乳业来说,谁把控着产业链,谁就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即使我国正在全力推行合作社模式参与奶业竞争,但是这种初级形态的合作社只能满足奶农“销”的问题,其真正拥有的话语权仍然是微弱的。而对于新西兰恒天然公司来说,合作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在于,合作社的奶农成为了企业的股东。

  因为恒天然的管理层受命于董事会,而董事一部分便从奶农中选举产生。恒天然股东委员会也从奶农股东中选举产生,负责向董事会传达股东的观点。按照《恒天然配股标准》,奶农每季生产一公斤的乳固体都占一股,就能有一张投票权。

  而作为股东,新西兰的奶农们出售给公司的不只是鲜奶,还代表了股份和权益。牛奶从挤出那刻直到消费者的口中,整个过程都和奶农们息息相关。

  目前,对于我国的奶农来说,他们其实仍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底层,属于弱势群体,当新西兰的奶农通过董事会否定恒天然在新西兰交易所部分上市的同时,中国的奶农还在为能否卖出牛奶、卖个好价钱,能否按时结算而头疼。

  因此,对于我国的乳业来说,上游的原奶供应,一方面是要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改良奶牛品种,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养殖新模式,鼓励奶农参与到整个产业链中来,共享市场所带来的效益,同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市场风险。

  加工:国内乳品企业将面临整体洗牌!

  2011年的3月底,对于中国乳品企业来说,将面临一场不小的风波,国内乳品行业洗牌在即。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以及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11月发出通知,国内所有乳品企业必须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新规要求,“2011年3月底,未能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品企业将被要求停止生产”。新细则对乳品企业生产厂房、设备、生产工艺、卫生环境、奶源地等多项指标都提高了门槛,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条是,乳品企业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不得进行委托检验。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

  据消息称,目前我国乳品企业有1600多家,只有1/3的企业完成了核查,据预测,此次审核,全国将有30%左右的乳品加工企业主动退出,市场份额将向全国性大品牌集中。

  对此番整合,飞鹤乳业副总裁肖光辉表示:“就生产工艺来说,国内大型骨干乳品企业的生产线都是可以和国外的知名企业相比的。”

  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畜产品加工系系主任李晓东教授说:“只要企业本着诚信、负责的态度来生产奶粉,就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目前国家加大了管理力度,大幅度提高了乳制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该行业将重新洗牌,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小企业,希望借此契机可以让国产乳制品企业焕发生机。”

  山东银香伟业集团银香大地乳业有限公司是山东一家知名的乳制品企业,它首创实施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机循环”发展战略,多年来,一直坚持生产有机牛奶。面对这次的乳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公司董事长王银香坦然地表示,“对于一直超标准、严要求的银香乳业来说,影响基本没有,审查过程也非常顺利。”该企业一直以来推行有机奶的生产,从土壤、肥料、植被保护,奶牛防疫、育种到牛奶生产、加工、销售整个过程,公司自建了4个规范奶牛饲养小区,3万多头纯种奶牛,日产奶200多吨。为了提高奶牛产奶量及提高奶源品质,维护有机生态环境,王银香光2010年就引进研究生16名,大学本科生30多名,目前正在全力推行科技转化,将高新技术推广给普通农户。

  据王银香介绍,此次国家出台的乳品企业审核新标准中,关键在三大方面提高门槛,一是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于多数乳品企业来说,达到这点并不难;而第二条则是企业必须有自有加工能力,有自己的养殖基地,企业生产要符合HACCP、GMP标准,并具有无菌灌装设备等等,仅此一条就令不少中小乳品企业倍感压力,由于这些企业多数从奶站及分散养殖户那里直接收奶,缺乏自有生产能力,如果要申请生产许可证,就必须再投入大量资金自建奶牛养殖小区或基地。而对于多数乳品企业来说,最高门槛则是第三条,即乳品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检测能力,企业必须拥有自我检测三聚氰胺的设备和专业检测人员。“去年在山东省乳品企业会议上,说到这点时,很多企业老总都在摇头,表示压力很大。”王银香对记者说,“我们企业为购置一整套设备及相关配件,总共花费了200多万元,而且专门配备了具有检验员质检上岗证的人员。”

  对于此次国家对乳品企业重新审核的举措,王银香说:“这绝对是实实在在的好事,为了对消费者负责,必须把市场中那些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格、不负责任的企业清除出去。”

  其实,对于像银香大地乳业这样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生产标准执行的企业来说,这次行业的整顿,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和大型的知名乳品企业一样,他们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一部分设备而已。而对于那些不规范的中小乳品企业来说,高门槛使得他们自己都打了退堂鼓,很大一部份企业选择“自动”退市。像山东济南市11家乳品生产企业中,2家本地企业放弃了递交申请,威海8家乳企,到3月10日也只有一家通过了审核,而陕西78家企业中有24家企业被关闭。

  我国的乳品企业的问题,除了不规范之外,企业之间的相互拆台,不正当竞争现象也时有发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此表示,不排除国内乳业市场安全问题事件曝光多发是由企业之间不良竞争引起的。 

  去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圣元“激素门”事件,据媒体报道,与奶业公司间的不良竞争不无关系。而知名的伊利与蒙牛两大乳业巨头,由于采用不当的口碑营销网络传播途径均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而去年发生的雅士利问题奶粉被疑重新包装上市,也似乎遭到同行恶搞。据山西应县公安局调

  查结果显示: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从未在孙某经营的冷库内存放过任何“问题”奶粉,也没有在该冷库进行拆封包装。同时报道中所称的孙某也从未接受过相关媒体采访。乳业知名专家王丁棉曾表示,这一事件不排除同业恶性竞争在里面。 

  乳品企业之间相互拆台现象不仅加剧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恶性竞争,而且给外资品牌再次创造了乘虚而入的机会。这种恶性竞争事件只会使国内消费者对于国产乳业的消费信心降低,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只能是给中国乳业抹黑。

  企业连接着农田与餐桌,在整个产业链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纽带作用,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乳制品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   

  监管:标准落后 多头监管显乏力

  中国奶业协会顾问、资深奶业专家王怀宝称,虽然十几年来,我国奶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标准等各方面的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这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2010年6月1日正式颁布的乳业新国标,令不少人对此大跌眼镜。据介绍,乳品新国标中规定的蛋白含量每100克含2.8克,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克,也低于1986年旧国标的2.95克;关于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这被业界惊呼为一夜倒退25年。

  虽然有关部门表示“这是根据我国目前落后的养殖方式”作出的规定,但显然毫无说服力,一份国家标准不能因为生产方式的落后而降低,如此一来,保证了奶源的量,何来奶源的质呢?

  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与相关单位的监管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采用的是“多头分段管理”模式,农业、工商、卫生、质监等十几个部门均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缺乏操作性。各部门之间或者争夺监管权,或者相互推诿监管责任,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国家食品检测中心专家则指出,“各部门联动性不强,比如现在奶源由农业部管理,加工由质监部门管理,市场由工商部门管理,而商务部也参与管理。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造成了监管部门各管一角,相互缺乏沟通的情况,进而造成权力高度分散、监管却频现漏洞的局面。”

  从国家层面来看,要真正规范我国的乳品行业,高标准、严监管是强大的推动力,各监管部门必须各司其职,担起责任,干起实事,才能让我国的乳品行业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安全!


 

  良心、道德、诚信是食品行业之本

  近些年来,频繁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于我国的食品行业信心严重不足,而每每发生事件之后,大多数人则将问题归结于各个环节的监管不力。然而,纵观这些事件的背后,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监管的不力和漏洞,还包括全产业链的薄弱基础。产业链环环相扣的基础是每个环节生产者的良心、道德与诚信。再严格、严密的监管措施也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真正能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喝上放心奶的根本应该是农户的诚信、企业的道德!

  温家宝总理曾经寄语房地产商,要求他们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其实,各行各业不都应该如此吗?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菏泽银香大地乳业董事长王银香就一直强调,食品企业必须把良心和道德放在第一位!在物质极具丰富的当今,不少人急功近利,只为多挣那一点钱,抢占一点市场,不择手段,不管产品质量,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同行,到头来一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甚至还扰乱了整个市场。

  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食品行业的每一个涉及者,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诚信、良心、道德放在第一位,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食品行业真正打扫干净,生产出卫生、安全、放心的食品。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