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跨区域经营 农商行需找准定位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博导 汪 炜

  地方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近年来似已蔚然成风。城商行也好,农商行也罢,更名、跨区域经营和上市早已被银行界誉为地方商业银行发展的“三部曲”,我国金融业较发达地区的多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正沿着这样的路径寻求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体制障碍的消除和经营活力的激发,其规模和实力得到空前提升。家底殷实的农商行谋求做大做强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而其中,“跨”与“不跨”确实是个问题。

  在笔者看来,江苏会出现大规模农商行组团省内跨区域开设分支机构,是与该省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有内在联系的:一方面,数量上,江苏的农商行是全国最多的,且基本上每家都达到两三百亿元的规模;另一方面,江苏农村金融发展又很不平衡,苏南地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在全国表现突出,而苏北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则相对落后,至今仍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独家经营的局面,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缺乏、金融服务不足、本地资金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同一省份之内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这使“苏南模式”在苏北的复制和推广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选择。

  显而易见,除了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形成的“洼地效应”诱导,这种大规模的组团式迁徙,还与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银监会曾出台文件,对农商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农商行的跨区域经营铺平了政策道路。同时,江苏省财政厅也曾出台相关文件,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增设分支机构或网点。例如,该政策规定,“对于向苏北地区投放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江苏省财政将提取向苏北投放新增额的0.3%。给予奖励。若银行帮扶苏北1011个贫困村,将按基准利率的50%对其奖励。”由此一来,政策的导向性显而易见。

  虽然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相关政策已基本稳定,但目前,大多数城商行跨区域分支机构的营业网点似乎总给人一种疏离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新设分支机构地区的金融生态中去,作为本行在该地区仅有的一家分支机构显得势单力薄。在这种跑马圈地一般的跨区域经营行动中,圈地之后如何在当地获得客户信任并成功开拓市场,已成为跨区域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不难预见,今天城商行经历的变化和遇到的问题,明天将会在农商行身上重演。

  可以肯定的是,农商行独特的乡土特征、特殊的股权设置、本土信息优势等条件,使其往往更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信任。作为关系型金融的承担主体,农商行业务发展的质量和范围与其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关系”密切相关。

  农商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一般可概括为两种:一是跨区域延伸“关系”,也就是随着地方产业的集中与扩散,扩大自身金融资源的支配范围。如浙江、江苏的金融机构随着江浙企业的对外投资、异地发展,在企业聚集地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本土企业的跨区域扩张;二是跨区域复制“关系”,也就是把在本地开展关系型金融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模式,移植到其他地区,重点开发新区域的市场业务。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与复制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体制环境和金融生态密切相关,也将考验农商行的文化复制能力、制度复制能力以及科技支撑能力等。虽然苏北地区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空间很诱人,苏南苏北也同在一个省份,相应的政策限制可能较少,但是长期来看,经济基础差异和文化差异不容小觑,且各家农商行的经营复制和支撑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一方面是操作风险加大,跨区域发展将导致管理链条加长,降低银行内控的有效性,发生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的可能性增大。另一方面是信用风险加大,异地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少,对部分企业贷款的动态管理鞭长莫及。加之对当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情况不如对本土企业了解得全面、透彻,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导致贷款风险损失几率增大。

  由此可见,“跨”与“不跨”,应该是农商行慎重考虑后的市场化行为,而不应该是政策鼓动后的冒进式跨越。跨区域发展固然是农商行面临高速发展机遇和激烈业务竞争环境下的一项趋势性选择,但是,跨区域经营的核心毕竟仅仅是“做大”,而农商行是要“做强”,因而更需考虑的是“做精”、“做深”的问题。大银行靠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中小银行则需依靠自身优势不断提供精细化的本土金融服务产品,以此带来范围经济。立足于所在城乡、在细分市场上找准定位、提供特色产品和本土服务、获得持续盈利能力,这才是农商行的立身之本。

  农商行,“跨”与“不跨”,请三思而后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