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供销社承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使河南郑州市供销合作社的“新网工程”建设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010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出现大幅增长,全系统购销总额达233.94亿元。“新网工程”激活了农村的消费市场。
2010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在郑州市社调研时指出:在网点建设、服务内容等方面都要有新的起点,要坚持高标准、高品位,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运营、发展、提升自己,促进流通现代化。郑州市“新网工程”的发展,改善了系统的经营设施,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其特有的运作模式,更为新网工程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源泉和动力。
政府引导:
新网工程建设的源动力
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建设新网工程决策后,郑州市社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认识到自身缺少土地、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的现状后,围绕“三农”找位置,理清思路求发展,积极寻求摆脱困境的新路子。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等措施,及时向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建议,并采取请进来指导、上门去沟通、走出去学习等方式,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获得了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配合。郑州市政府对“新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把“新网工程”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跨越式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打造“新网工程”,并逐年加大了政策、资金扶持的力度。2009年,市委市政府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网工程;2010年又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网工程”。
供销社承办:
新网工程建设的主动力
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项扶持措施的出台,作为“新网工程”承办单位的郑州市供销合作社举全系统之力,奋勇拼搏,务求必胜。市政府文件下发后,郑州市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网工程”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三年培育龙头企业14个、建设基层网点2500个。
郑州市供销合作社以建设乡镇超市为主体,围绕“四道一村一点”(国道、省道、县乡主干道、旅游专用道、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旅游景点)发展各级各类网点。在网点建设上,采取利用原有门店改造一批、开发闲置资产新建一批、招商引资联建一批、销售大户加盟一批、规范完善提高一批“五个一批”的办法加快网点建设步伐。截至2010年底,新建、改造各类超市便民店建设总面积达到14.1万平方米,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社1850个,覆盖了全市70%的行政村,建成乡镇超市150个,覆盖了全市81%的乡镇。
发挥市县两级龙头企业在新网工程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合作、入股等方式,把星罗棋布的网点穿起来,逐步形成了龙头带动、网络支撑、农户参与、和谐共赢的新格局。按照“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的标准,组建了14个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购置车辆120多台,把农资、日用消费品送下乡,把农产品引入连锁超市,初步实现了一网双用或一网多用。
投资460万元,建立了具有电子地图、数据传输、配送调度、视频互动等多种功能的新网工程信息技术中心。通过信息技术中心,既可以全面了解基层网点的基本信息、销售情况,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效益变化,为实现新网工程信息化、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参与:
新网工程建设的推动力
“新网工程”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网络改造工程,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郑州市社面对经营网点设施散小弱,社有企业大部分停产歇业,经营业态传统,经营方式陈旧的现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借力发展。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单位筹一点、银行贷一点、朋友借一点、股份入一点、开发资产置换一点的办法,多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两年来,郑州市“新网工程”总投资达到1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4亿元。在人才引进上,采用内部培育一批、对外招聘一批的办法,壮大人才队伍,共培养、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员100多名,吸纳省内外合作伙伴80余家,为新网工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场化运作:
新网工程建设的生命力
在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中,郑州市社着力培育龙头、打造品牌。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要素社会化、组建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服务功能综合化”的总体要求,采取开放办社、联合开发、投资入股等形式,培育了华正、田园、郑州供销总公司等14个龙头企业,打造了“郑州供销”、“大宅配”、“好邻居”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邓德邻 宋要卫 李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