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丰集团是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在原湖北省棉花总公司的基础上于2001年通过改制而发展起来。2010年,是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丰收的一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棉花市场大起大落,再度上演“过山车”行情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以经营棉花为主业的企业,该公司实现经营规模达30亿元,创效过亿元。“这不是赌市场的胜利,是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用‘公司+合作社+棉农’以及‘订单+期货’模式运行的结果。”银丰集团负责人表示。
多年的市场逐浪中,银丰集团创造了这样一种模式:收购环节充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对资源的掌控力度,销售环节充分发挥期货、现货两个市场的作用,减少赌市场的成本,积极规避风险。该模式被媒体冠以“银丰模式”,在业内得以广泛推广。
收购环节:
“公司+合作社+棉农”
实现公司与农民双赢
“收购基地是棉花经营的前沿阵地,是掌控资源的主战场,而开展期货业务离不开稳定的资源,否则容易陷入投机的陷阱。为了掌握优质的棉花资源,银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棉农的增收。”这是中国首家推出棉花期货交易的郑州商品交易所对银丰模式的总结。这一模式在为棉农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帮助公司做大做强。
“公司+合作社+棉农”模式的关键环节在于产销对接,保障履约。为了提高履约率,企业在每年棉花播种前都要通过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书面协定,明确品种、种植面积、籽棉价格等内容,并同时约定双方的违约责任,使企业和棉农都能放心生产和经营。
种棉前,公司通过选种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每亩补贴合作社棉农15元种子款,启动湖北省棉花种植保险试点,棉农每种一亩棉花可以获得400元的保障。种植中,由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化肥、农药。收获时,合作社指导棉农科学采摘,并提前把棉包、棉袋、棉帽免费送给农户,防止有异性纤维混杂。收购时实行优质优价,农民交售籽棉时,按订单进行第一次结算,如后期行情上涨,合作社再拿出部分利润,实行“二次返利”。
“通过与棉农建立的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公司领办的合作社在逐步扩大,这为企业在收购环节掌控资源提供了保证,也成为我们做大经营的基础。”银丰集团负责人介绍说。凭借这种利益联结模式,至2010年底,银丰集团的棉花收购基地扩大到60个,构建了鄂东、江汉平原、鄂北、新疆南疆、东疆和北疆等六大资源板块,2010年从棉农手中收购的棉花达到15万吨,牢牢占领了资源高地。
销售环节:
期现结合、规避风险
棉花期货上市前,一些企业为了稳定货源,也会给棉农承诺籽棉收购保底价,但往往由于缺乏价格风险转移的手段而经常不能落实。经过几年的期货实战,银丰集团实现了棉花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2010年面对不稳定的市场,银丰克服了“赌市场”的传统经营思路,把防控风险放在第一位,谨慎操作好现货、期货两个市场。在现货市场上,定期召开棉花形势分析会,保证每一阶段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高价位时大力推销中低品级棉花,适当保留高品级棉花,使销售价格屡创新高。特别是提前预售,不仅规避了库存棉花的市场风险,而且解决了扩大收购的后顾之忧。
“期货就是为企业在未来和现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了期货市场,对企业来说就有了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银丰集团负责人表示。每年9月至11月的棉花收购季节,银丰集团通过期货市场判断明年价格,然后通过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这样既保证了自身利益,又保护了棉农的种植利益。自从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以来,公司经营量和收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公司的经营量为5万吨,2006年为9万吨,2007年为10万吨。“2010年,在期货市场上,公司建立了期货委员会决策机制,无论市场价格涨得多快、多高,始终实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银丰集团负责人表示,截至2010年底,公司在期货和撮合市场上累计交易量达到11万吨,受到湖北省证监局的充分肯定。
2010年,银丰集团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支持的“四个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5年成为湖北省四个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之一,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棉花市场最具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竞争力的跨区域大型企业集团。”银丰的企业规划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