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控股)获悉,中农控股自2010年4月16日正式注册成立以来,在不断完善、调整与扩张中,最终于2010年底以骄人的业绩举擎收官。据统计,中农控股2010年实现化肥销售1044万吨,其中出口223万吨,进一步巩固了国内最大的化肥出口商地位;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利润2.53亿元,超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
2010年上半年,受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不确定性及多年未见的灾害性气候等各种因素影响,化肥市场极度低迷,经营形势变幻不定。尿素价格从1900元/吨急跌至1500元/吨;无论海运钾肥还是边贸钾肥,价格每吨倒挂高达150元;磷肥市场同样萎靡不振,价格重心下移;特别是全球市场同样如此,南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均需求不足,价格低迷,使得出口严重受阻,整个行业形势雪上加霜。在这样的艰难局面下,中农控股上到公司高管、下到每一名普通员工都没有灰心,凭的是不畏困难、坚毅不拔、勇于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凭的是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一举抓住下半年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最终实现了公司成立初年就实现开门红的良好业绩。
项目建设是中农控股布局“十二五”并获得快速发展的基石与保障。2010年,中农控股共考察了数十个行业项目,通过调研、分析、筛选,最终选定并投放了11个,累计投资达8.7亿元。其中,投资上游资源项目共计7.8亿元,直接或间接控制化肥产能资源248万吨,氮肥产能资源为38万吨,复合肥产能资源为210万吨;投资仓储物流项目约9000万元,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仓储设施共计28万平米。
据中农控股有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中农控股已经投资建设的物流项目共计6项,多为依托重要农资流通交通枢纽,辐射广大农村重要节点的物流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经营和服务条件,其中南通出口监管库项目即是临近南通港,仓储面积8725平方米,仓容2.5万吨,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出口监管的资质优势。对于化肥生产类投资扩张项目,中农控股多选择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较低的成本经营优势、良好的市场品牌条件的生产性企业,以直接投资、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对外形成统一经营体,建设完整产业链,其中国内最大的BB肥生产企业烟台五洲施得富肥料有限公司就是中农控股借助投资延伸产业链中的新晋一员,该公司具有年产130万吨BB肥、60万吨复合肥的生产能力和9万平米的仓储设施,其“五洲丰”商标在东北和华北市场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中农控股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取得了该公司控股权,对增强复合肥市场的话语权,弥补复合肥的业务短板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农控股继续全面推进青海大浪滩钾肥项目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45万吨/年氯化钾浮选装置和6万吨/年精钾装置,20平方公里的配套盐田及卤渠建设也已完成,并搭建120公里输电线路,修建生产、生活所需的6000平米办公用房。青海省政府还决定将项目外围127平方公里的采矿区域配备给公司,预计仅新增资源储量可达3200万吨,保障了该项目的长远发展,为日后公司进一步扩大钾肥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立足农资产业,长久以贸易为核心经营点的中农控股而言,这些项目的投资建设一方面实践了中农控股向上游资源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战略,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升自身盈利水平的同时,延伸了产业链条,最大程度加快了公司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农控股的销售物流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在肩负企业经营任务的同时,全面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最大程度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中农控股的行业话语权,最终促进中农控股的可持续发展。面对2011年,中农控股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有重点、有选择、有目的通过投资扩大规模、布局产业。
中农控股总经理罗德强将中农控股成立初年形容为“战斗”的一年,在极其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和极为严峻的形势下,中农控股不仅在公司经营这一正面战场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同时在公司治理以及各项管理工作这一后方战场、在公司投资项目建设这一新辟战场均经受住严峻的洗礼,并最终赢得了整场“战斗”。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