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运用现代物流科学 加快“新网工程”建设

颜 铧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快速增长。2005年单位GDP对社会物流需求的系数为1:2.6,2009年为1:2.8,2010年预计达到1:3.2,表明目前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3.2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比2005年提高了23%,反映出物流需求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我国物流业增加值2010年预计为2.7万亿元,“十一五”时期将达到10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6.7%。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6.6 %提高到2010年的6.8%左右,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增强。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把供销合作事业与现代物流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不久前的总社五届二次理事会议上,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同志在工作报告中谈到全国供销合作社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时,把“以现代物流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将加快发展”作为重要前提。报告在谈到2011年全系统的主要任务时,强调了农资行业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终端配送网络”建设;棉花行业的“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日用消费品网络的“连锁经营体系”以及全系统“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产值迅速增加”的有利形势。在强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时,报告再次提到加快农资“物流仓库建设,打造农资物流分销配送体系”;在棉花主销区“建设仓储物流园区”,“打造棉花现代仓储物流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在总社制定的《供销合作社“十二五”重点工作专项规划》中,第一个专项规划就是“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并且申明:是“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本规划”。这是一个“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现代物流规划”。

  的确,总社《农村物流发展规划》充分体现着供销合作社特色,具体说,是体现着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与现代物流的密切关系。这里的“农村物流”实际上是以“新网工程”为载体的现代物流,是现代物流在“新网工程”中的运用和体现。“规划”提出,供销合作社农村物流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商品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有机结合,从而优化供应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把供销合作社“四大网络”尤其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纳入“农村物流”范畴,在中国乃至在全球物流领域都是独树一帜的,这就是中国“供销合作社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 实际上,当前专家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农村物流时,没有人会把供销合作社排除在外,即使那些对供销合作社一无所知的“新生代”,提到农村物流时,也会不自觉地把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和当前的经营业务划入农村物流范畴。所以,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物流的重要主体,是中国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客观存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  

  而另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说,无论现代物流理念的普及程度,还是物流技术装备的实际水平,供销合作社系统与全国物流先进行业存在巨大差距。尽管形成这个差距有历史的、行业的多方面原因,但要消除差距绝非短时期内就能完成。所以,《农村物流发展规划》把“在全系统大力宣传推广现代物流理念”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并写入“规划”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本期我们选编有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些最新情况,希望对各地供销合作社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新网工程”建设、推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物流业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近日,来自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信息表明,“十一五”时期,我国物流取得了长足发展,物流需求快速增长,运行效率有所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可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年均分别增长21%和16.7%;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约为18%左右,可望比2005年降低0.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物流业对外开放迈开新的步伐。我国物流市场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国际快递、远洋运输和物流地产等方面,有的外资企业已占据明显优势;区域物流扩大交流与合作;两岸四地物流合作进入实施阶段;物流企业开始“走出去”。 

  现 状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产业地位首次在国家规划层面得以确立。2009年3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物流业专项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发布。《规划》确定了“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项重点工程和十条政策措施。《规划》的发布实施,提振了业内人士的信心,提升了物流业的地位。

  物流企业加速成长,各类企业深化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行业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规模迅速壮大,专业服务能力得到增强。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围绕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物流融合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有新的发展;物流企业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表现突出。在北京奥运物流、上海世博物流、广州亚运物流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等抢险救灾中,物流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5年累计投资超过10万亿元,年均增长27.7%,综合运输体系初具规模。到2010年底,我国公路网总里程达398.4万公里,5年新增63.9万公里;高速公路发展到7.4万公里,5年新增3.3万公里;“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提前13年全部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9万公里以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8358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2.4万公里;定期航班机场达176个。物流园区(基地、中心)等物流设施发展较快,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倍多。 在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引导下,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增加储存、加工、配送、网上交易等物流功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系统,如苏宁、国美等,构建和完善自身物流网络;网购物流“爆炸式”增长。2010年我国网络购物比5年前增长22倍;农业和农村物流集中释放。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农超对接”等政策的实施,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的物流需求较快增长。随着工业化推进和产业升级,工业物流运行模式也发生深刻变化。

  物流信息化运用和技术创新取得实效。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多方面开始应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

  经 验

  “十一五”时期,全国物流行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全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重大贡献。“十一五”时期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物流艰苦探索的5年,其基本经验是:

  必须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市场化。物流业是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的需求是物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物流社会化,是物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必须培育专业物流企业。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只有物流企业的发展,才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升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社会化物流需求。加快培育物流企业,是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必须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纵观现代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对各种物流资源和要素不断整合和集约的过程。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要以资源整合为手段。资源整合,是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方法。

  必须坚持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现代物流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整合形成的新型服务业。在创新中产生,也要在创新中发展。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必须强化行业基础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要能,用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用行业标准来规范运作,用培训教育体系来培养人才,用技术创新体制来推进产业升级,用理论研究来指导行业发展。各项行业的基础工作,是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必须形成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涉及诸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必须强化综合协调机制。适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是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各有关部门应该发挥各自优势,主动搞好服务,合力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问 题

  我国物流业在“十一五”时期虽然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竞争力不够强。衡量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我国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较大差距。

  二是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物流网络的完整性、协调性、配套性差,整体效率不高。物流市场主体庞杂,企业集中度低,诚信体系缺失,竞争秩序失范等问题比较严重。物流企业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物流运作方式与资源、能源和土地消耗及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不平衡性较为普遍。普通仓储、公路普货运输等传统服务供大于求,供应链一体化的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业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业和农村物流相对落后;国际货物贸易发展很快,但服务贸易滞后;物流资源整合不足,物流业和相关产业互动性不强;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环节比较薄弱。

  四是物流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没有根本性好转。土地、燃油、人力成本等各项物流要素普遍短缺,成本持续攀升,物流服务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多数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的状态下运行。

  五是相关政策有待落实。《规划》提出的具体政策落实不够,物流业的产业地位尚未贯彻到具体的经济管理环节中,现行体制设计和政策思路与物流业运作模式不相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发 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物流业发展将面临新课题。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仍将处于总量扩张期,增速将以平稳为总基调。物流业不仅要支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更要通过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资源消耗,来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减轻社会经济过度依赖规模增长的压力。

  第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物流需求将出现新变化。社会化、市场化物流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精益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需求将会有新的增长。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与商贸服务业相关的居民消费服务需求将占有越来大的比重,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快递配送等新型业态将加快发展。专业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物流需求,对物流的成本、速度、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新的开放战略和新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将面临新挑战。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物流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物流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内外资物流企业同样面临全球化竞争,市场竞争将从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更高层面展开。物流市场兼并重组将持续发生, 中小物流企业谋求新的市场定位,超大规模物流企业或物流企业联盟将会形成。同时,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传统物流的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物流企业将面临新的挑战。

  第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将形成新格局。产业集聚和转移带来大宗商品、原材料流量和流向变化。钢铁、汽车、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向沿海地区集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集聚,形成新的“物流带”。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扩张,将促进物流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加强合作,相邻城市同城化趋势,将会产生新的“物流圈”。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日用工业品下乡形成的“双向物流”网络将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第五,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和水运网组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将会极大地改善物流运作条件。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化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可视化、透明度提高,一批企业有可能向数据中心转型。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将稳步提升。

  第六,日益紧张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物流发展方式必将实现新突破。物流业能源消耗比重高,节能减排任务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物流发展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七项农产品流通标准即将实施

  近日,商务部印发《关于贯彻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的通知》,部署贯彻实施《黄瓜流通规范》等七项农产品流通标准有关工作。 

  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刻理解标准实质内容,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农产品流通标准化是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产品现代化交易的基础。贯彻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有利于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促进农民增收。通知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标准贯彻落实促进机制。试点省份和城市要将贯彻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一项重要工作。通知强调,要选好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批发市场开辟农产品标准化销售专区,对在专区内依据流通标准销售农产品的经销商提供优惠条件和便利服务。通知指出,试点省份和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产品流通标准的培训和推广工作。

  2010年12月,商务部发布了《黄瓜流通规范》、《鲜食马铃薯流通规范》、《番茄流通规范》、《青椒流通规范》、《洋葱流通规范》、《豇豆流通规范》、《冬瓜流通规范》等七项农产品流通标准。 

  农产品冷链物流完整体系尚未形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丽华教授近日在谈到我国发展农产品冷链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落后,完整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冷链物流标准化缺失,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落后,集中度不高。

  陈丽华指出,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会对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成本和收益,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理清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设思路。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我国农产品供需现状和流通过程现状,逐步推进冷链物流建设:要把握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选择合适的冷链建设模式;保护市场弱势群体的利益,扶植有能力的流通企业;发挥冷链物流的优势,实现各主体的共赢。

  农村公路五年后达到390万公里

  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消息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发展农村交通事业。到2015年,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安全状况,大力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支持发展农村物流。

  据了解,“十一五”是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史上完成投资最多、建设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大的一个时期。5年来,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达1978亿元,年均递增30%。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5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同时,建设管理不断加强,管养改革不断深化,客运服务不断拓展。

  (本版文字由本报研究策划部提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