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2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贵州遵义市余庆县大凉山:山上植茶山下种粮

王文镜

  2011年3月4日农历初二,一大清早,我便匆匆赶往余庆大凉山看茶。早些时候听人说,大凉山植了许多茶,感到有些纳闷,种粮的地方怎么会栽茶呢?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大凉山米注册商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凉山米连续四届获得中国十大金奖大米、贵州省名牌产品、贵州省唯一的中国名牌农产品。大凉山的粮农也因为种水稻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产粮大县也种茶

  顺着沙堆河流域的小路走,便来到了山岔河,看到公路已由原来的一条变成了四条,顺着弯曲的公路上山,快到山顶时,便依稀看到路边一些零星的苦丁茶、绿茶,山下是一块又一块的稻田,田里的水在雾的笼罩下仍然可见。到了山顶,树林边新植了许多绿茶苗,还没有进入可采期。绕过树林,山头后边小路的尽头是两栋刚修的新房子,新房子前面是公路。我走到院坝边,主人的狗“汪汪”地叫起来,随着狗的叫声从屋里走出一位约三十多岁的男人,他姓贾,我问主人:“植茶了吗?去年的收成好吗?”他答:“栽了,在山上,收成很好。”

  茶乡喜见“集约”茶业

  往右边公路走到尽头就到了余庆县与凤冈县交界处,那里也栽了不少茶。顺着左边的路走过去,路下面是一丘又一丘的田。到了半山腰,公路的上方顺着树林栽的是一块又一块的福鼎大白茶和黔湄601,我盯着茶园仔细看,发现了个秘密,在缺苗、死苗的地方居然有茶农直接剪枝、扦插茶苗,而且都成活了。

  集约茶业,一个并不陌生的词一下子跳进我脑海里,降低消耗,低碳茶业。茶园的主人像是匠心独运在用经济学的原理书写茶产业,这是智慧和产业需求的完美结合。如果我们照此比照这种方式,将发芽的茶的枝条剪下扦插,自然生长,降低了茶业发展成本,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成果啊!

  不言而喻,这是科技与智慧的结晶,这是投入与产出的较量。我顺手在茶园里偷偷采了几张叶子,盯着被雪水冰红了的茶芽发呆,很显然这样的叶子已是不能制绿茶了,因为制出来不好看,但如果能改制成红茶或者黑茶,同样能带来经济效益,茶农们还会再为老天爷降雪灾而发愁吗?但到底能不能改,还有待于让事实说话。

  茶农培训不再愁

  翻过栽茶的山走过去,下面还有茶,不远的地方是一遍青林。顺着山路下山,路过我侄子王鹏家门前,他拿了珠海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农业广播学校编的《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树育种学》、《茶园病虫草害防治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商品与市场营销》、《茶叶经济学》、《贵州茶文化》、《有机茶生产技术与管理》一套书给我看,说是余庆职中培训茶农时用的教材,而且都是免费提供的。听了他的一番话,我的心里顿时踏实许多。大凉山,山上植茶山下种粮,多好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而我还在担心茶农会没人培训,现在看来岂不是杞人忧天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