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棉花现货、期货价格持续攀升的态势,点燃了我国棉农的种植热情。来自中国棉花协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调查均显示,今年中国棉农种植积极性大增,棉花供应不足的局面有望缓解。中棉所发布的2011年植棉意向报告分析显示,今年我国植棉意向回升至7761万亩,同口径相比,比上年增长4.1%;中棉协则预计2011年全国植棉面积8455万亩,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9.8%。
记者从中棉所了解到,2010年籽棉价格大幅上涨,据数据显示,2010-2011年度籽棉均价为10.94元/千克,增幅高达73.4%。高棉价带来了高收益,2010年植棉收益1190.6元/亩,增97.9%。2011年以来,棉花价格涨幅一直领跑其他农产品,黄河流域最高达到15元/千克左右,长江流域最高到14元/千克以上,新疆自治区最高价近15元/千克。
调查显示,各产区种植意愿不尽相同。中国棉花协会调查显示,新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棉农中,种棉积极性最高的是新疆。在被调查的棉农中,准备增加种植面积的占43.5%,保持不变的占48.4%。未来新疆植棉面积可能同比增长14.7%。这主要是因为新疆棉区棉农采摘交售较为集中,棉花价格下跌前已交售了大部分,加之前期新疆价格一路领涨,棉农总体收益较好。此外,长江流域植棉面积预计增长11.5%。在被调查户中,准备增加面积的长江流域棉户占38.5%。这主要因为,长江流域棉农在棉价高峰期售出大半,收益好于其他农产品。而黄河流域棉农的观望情绪则比较浓。这主要是2010年种棉不挣钱引发的负面效应所致。2010年,山东、河南、河北部分棉区在棉花结铃吐絮的关键期遭受阴雨寡照、洪涝等灾害性天气,棉花受灾较重,个别棉农棉花绝收,损失惨重。此外,华北平原和长江中游尚有20%的籽棉储存在农户家中,这些籽棉出售价格仍将影响植棉意向,这也是山东等产区意向植棉面积减缩的原因。
虽然棉花价格走高,棉农积极性提高,但中棉所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棉花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价格不稳。近三年过山车式的价格振荡令棉农无所适从,稳定面积难度加大,缺少最低保护价;二是植棉费工、费时和费钱等问题较为突出。植棉成本连续4年突破千元,近3年平均1143.4元/亩,收益仅为79.2元/亩,收益低于同等粮食近两成,更低于其它高效经济作物。加上管理繁琐,费时费工,投入大,花钱多,农民认为,植棉不划算,信心仍普遍较低。
针对这种现状,专家提醒,棉田面积宜稳定增长,不宜盲目扩大。近几年我国棉田面积变幅太大,给农民创伤很多,教训非常深刻,一是受国际棉花市场行情的影响波动大;二是国内棉花价格失控,农民难以把握;三是对棉花生产面积、产量预测口径很不一致,信息的可靠程度差,农民难以确定种多少棉花为好。鉴于以往的教训,棉田面积只宜恢复性增长,增幅以10%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5%。
此外,专家建议,各地扩大植棉面积,还应提前做好改厢、改土、增肥和改善水系设施的工作,根据棉花生产的农事活动,加强对植棉农民的技术指导,一要引导他们选好定向品种,提倡种植抗虫棉和杂交抗虫棉;二要强调良种必须要与良法配套种植才能夺取高产;三要根据测土配方,缺什么肥料早些备好所缺肥料;四要关注气候变化,早作防治各类病虫的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恢复植棉信心需要政策支持,提高单产这一核心竞争力则要大力推进科技兴棉。专家指出,首先应出台最低价格支持政策。目前看,农民籽棉最低售价以不低于7.6元/千克为宜。同时,要制定最低保护价的实施方法,要让新政策惠及棉农;二要狠抓科技兴棉。大力推广10项轻简化和机械化植棉新技术,即:强优势杂交种和转基因抗虫棉增密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和机械化采收、宽膜覆盖和膜下滴灌、氮肥经济施用和缓控释肥、盐碱旱地植棉和两熟移栽连作双高产技术;三要加强轻简化和机械化植棉技术的研发创新。长江流域产区突破机械化移栽,黄河流域产区突破机械化采收关键技术,加强轻简化和机械化植棉技术的集成,在配套性和可操作性上取得进展;四要深入开展创建高产区和“千(公)斤”籽棉竞赛活动,提高单产水平。创建高产区要在服务模式创新上下功夫,例如,整地播种的“统耕统播”模式、种苗的“统育统供统栽”模式、病虫草害和化学调控的“统防统治统除统调”模式等都是不错的模式。“千(公)斤”籽棉竞赛要在强优势杂交种和高产品种筛选、轻简化机械化技术与服务模式的集成创新上取得新进展;五要开展培训。各地对技术培训的要求强烈,建议列入规划,编写新教材。争取用3-5年时间培训棉花管理部门领导、农技推广人员、植棉大户和棉农,提高科学植棉水平。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