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2010之路行走得慷慨激昂,风生水起,并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迈进!
2011年已经到来,中国农村金融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农村金融从业者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我报连续两期在一版重磅推出《畅想2011——农村金融2011年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专题报道,在此,我们将看到业内专家及高管人员对2011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分析、判断与预测。
各方助推农金新热潮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杜晓山
叩问2011,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动向日渐明晰:农行将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邮储也会在“支农”层面进行调整,不断加强支农的信贷力度;农信社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加快向股份制商业银行过渡的同时,逐步实现管理职能的现代化、规范化,从而提升资产质量。
新的一年中,国家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政策将会有两方面核心思想:一是继续控制资金流动性;二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即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同时,对中小企业、国家鼓励发展的企业可适当倾斜,但总体流动性继续偏紧。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改革,将主要呈现两个势头:第一,继续坚持农信社县级联社法人地位的长期稳定性、加快地市级联社改革。第二,各省联社将会加强宏观风险防范力度。同时,服务功能、管理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将加快村镇银行的设立进程,设立的条件也将会有所让步,以激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开设热情。此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会向节约成本、扩大绩效、提高服务效率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服务功能多样性及满足基层服务需求等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小额信贷公司在新一年的走向有二:一是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风险防控措施会继续加强。二是继续提升助农、支农的能力和水平。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刘乃云
机遇大于挑战
分析当前形势,我们挑战很大,机遇很好。
挑战很大。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性的挑战。例如,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对农信社把握和识别各类金融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挑战;二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三是农村市场的发展对金融服务能力的挑战。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对农信社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四是队伍思想行为变化对改革、发展和管理的挑战。
机遇很好。一是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力度的加大,农村日渐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农民收入将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日趋多元化,这为农信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二是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农信社已积累了许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已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可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正确把握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机遇,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做到头脑更加清醒、信心更加坚定、精神更加振奋,完全可以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佟铁顺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战略任务
展望未来,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利弊因素同在。
有利的因素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越来越多的金融需求将为我们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等政策,这在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稳固了农信社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启动、股权改造开始,这将加快推进农信社发展的进程。
但不利的因素,也同样存在:金融政策发生变化,农信社曾享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基本结束,利率市场化、差额准备金等政策的实施,将对我们的经营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竞争环境中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加速扩张,县域金融竞争加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比重逐步下降,新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即将兴起,客户结构、金融需求更加多元,对我们的经营方式、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成为农信社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需要把转变理念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把调整结构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把队伍建设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把风险防控贯穿于农信社发展的始终。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唐忠民
发展格局多元化 竞争趋势市场化
2011年,随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各类金融机构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将明显加快。银监会关于高风险社兼并重组和股份制信用社改造的推进,将大大加快农信社改革发展的进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市场化竞争趋势更加突出,农村金融将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2011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三农”服务方向,不断加大支农力度,最大限度满足“三农”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坚定农商行改革方向,加强基础工作,夯实发展基础,有效防范风险,提升发展品质,大力开展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稳中求进,推动吉林农信走上“依章程自主经营,依法律民主管理,按金融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操作”的健康发展道路,向一流金融企业迈进,鼓励和支持农商行在经济落后地区设立机构,为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罗继东
为农合机构“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正确认识“十二五”期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脚踏实地做好“十二五”期间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要继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强省建设再立新功!
2011年,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历史包袱未完全化解、困难联社脱困艰难、地区发展不平衡、经营机制转换任重道远、内控能力有待增强、信贷风险防控压力大、业务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因此,我们必须把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新的一年,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继续深入推进体制改革和风险达标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品牌、营销四大“战略”,狠抓风险管理、稽核检查、案件防控、“三农”服务、业务创新、平台服务、教育培训、党的组织建设八个“强化”,为农合机构的“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 任树云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展与风险同在 竞争与合作并行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进一步向好,在中央对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农”加大投入的背景下,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信社的发展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同在、竞争与合作并行”的复杂形势。
云南省农信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改革发展成就,为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我们将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分析和把握好难得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打造现代商业银行为“标杆”,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努力探索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在服务“三农”、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管理水平、严控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发挥好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再创云南农信改革发展的新辉煌。
2011:量之变 质之争
无论怎么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上依旧少不了“竞争”二字,即便步入2011,氛围也是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2011年竞争的权重,将更为凸显“量”和 “质”这两个关键词。
先说“量”之变。
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如“雨后春笋”般现身于农村金融市场,其在数量上的“涨势”已被形容为“爆发式增长”。
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其数量已由2008年底的不到500家,发展到2009年的1334家,至2010年10月已达2300多家。而至2010年11月末,全国各地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量已达2451家。
也有人用“爆发式增长”预测2011年村镇银行的发展。
三年前,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银监会编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以下简称《三年规划》),其中指出,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6家。
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共有214家。相比《三年规划》提出的1026家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但2011年毕竟是《三年规划》的大限之年,如果国家发力、如果大型商业银行真的“批量试生产”村镇银行,那么,“规划”将成为“事实”,那么,走入2011,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格局,将会出现不容质疑的“量变”。
再说“质”之争。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已是“百花齐放”,农村的金融需求也日渐多样化。值得注意的是,胜出者,除了以“量”取胜外,更靠以“质”取胜。
去年年初,人民银行高管已再次大声鼓励大银行“下乡”——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大银行的下乡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一样,让农村的金融机构在“量”上有所提速,但与此同时,其“鲶鱼效应”更加突出地体现在“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农行“下乡”后,大手笔地利用科技创新,尝试以电子服务渠道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从单纯的物理网点扩张向电子服务渠道建设转型。例如,投放24小时自助设备、自助服务终端、POS机、转账电话……简言之,大行“下乡”,走的是科技路线,胜在依托于高科技基础之上的方便、高效、快捷。
而与此同时,由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依托发起行的优势,其金融支农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也并不逊色于大型商业银行;很多地区处于转型之中或已成功转型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服务创优”方面奋起发力。
所以,走入2011,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是金融服务质量上的一场“大比拼”。 (臧洪菊)
本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小萃 蔡 靓 臧洪菊 张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