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春节期间,记者深入吉林、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地,走到中低收入群体之中倾听呼声。他们最期盼的是生活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探讨最多的是收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和途径。(2月6日《人民日报》)
中央继提出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以后,“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十二五”规划将从追求“国富”向强调“民富”转型,居民收入有望与GDP同步增长,充分体现了执政党理念的进步与政府的公共责任。其中释放出的民生信号让人期待。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为还富于民提供了物质基础。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实现收入可持续增长,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让民众收入跑赢物价,知易行难。
应该承认,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整体收入水平确有提高。但是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收入跟不上经济的增长步伐。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和高速增长的GDP相比,房价一路疯涨,教育、医疗收费居高不下,自来水、天然气涨价,成品油频繁涨价,居民用电阶梯式改革,CPI指数不断攀升,掣肘了民众生活质量提高。虽说发达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待遇比较遥远,但是在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条件下,出台政策平抑物价,拿出资金补贴民众,减轻物价上涨给民众的压力,可以考虑。
还富于民除了让人民直接分享GDP增长的“国富”成果,继续刺激内需以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政府的公共责任。这将实现国民共同富裕,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向百姓分红,既是政府的责任,国有企业也责无旁贷。尽管早在2007年国务院就公布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最近财政部又提出央企利润上交比例。但是央企特别是垄断央企还存在利润去向不明、薪酬福利过高、产品定价不合理、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落实央企高管限薪措施,压缩“三公”职务消费,值得考虑。
当然,“国富”向“民富”转型,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操作上,需要一揽子的制度安排。还富于民的思路有很多种。除了给离退休人员加薪以外,向民众分红、减税都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要让全民共享GDP与财政收入增长的“国富”实惠,除了把握分配公平导向、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外,还有两个具体的工作可做。一是继续加大惠农、扶农力度,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他们尽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建设传递出积极导向,有待地方把惠农政策坐实。二是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补齐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短板,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水平。让低收入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增强他们抵御风险灾害的能力。只有民众享受到公共福利政策的实惠,民众收入可持续增长持续给力,才是经济发展的民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