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畅想2011——农村金融2011年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上)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2010之路行走得慷慨激昂:寻求商业化转型、探索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开拓品牌建设之路、尝试进军资本市场……2010年的农村金融征程风生水起,朝着市场化方向阔步迈进!

  2011年已经到来,新一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又将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农村金融从业者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

  我报将连续两期在一版重磅推出《畅想2011——农村金融2011年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专题报道,在此,我们将看到业内专家及高管人员对2011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特点和趋势的分析、判断与预测。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都本伟——消费金融将成为创新主导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对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1年,农村金融市场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重点支持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等,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包容性增长。主要特点是:

  一是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培育的加速,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将延伸至广阔的农村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鲇鱼效应”初步显现,农村信用社将以股权转化为契机,加快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的农信社组建步伐,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是信贷投放实现常态回归。货币政策将有序引导和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三农”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成为信贷支持重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市场开拓和农产品供给等经济领域将成为信贷投放的热点。

  三是消费金融成为创新主导。拓展消费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主攻方向,涉农消费金融产品开发提上日程,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融资需求将得到满足,特别要重点开发“稳增长、调结构、稳物价”等符合弱势群体金融需求的产品创新将逐步惠及所有农村居民。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肖四如——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银行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农信社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积极作为的信心。从全国形势看,我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仍没有改变,巨大的国内需求正在逐步释放;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业补贴等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信用社成为直接或间接的受益者。

  同时,我们更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复杂的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虽已走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但是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极为复杂,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从国内情况看,国家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回升,但是内在增长动力还不足,加息预期强烈,通胀压力明显加大,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任务艰巨;信贷规模控制、房地产贷款调控等宏观调控“两难”问题增加,将给我们信贷投放、争取客户、拓展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从外部竞争环境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下设网点、设立“三农”事业部等方式,积极延伸县以下金融服务;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四处增设网点,抢占我们的市场份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加剧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因此,农信社应加快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优化管理机制、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着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着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着力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着力提升对经济社会贡献度,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现代银行形象。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吴伟雄——打造服务“三农”的特色银行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村信用社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加强支农服务,加快业务发展,加强风险防控,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支持新农村建设。

  农信社可以从抓好“八大工程”入手,打造成为专注服务三农、服务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特色银行:加大支农力度,实施“惠农工程”;加大增存力度,实施“强基工程”;加大改革力度,实施“转轨工程”;加大攻坚力度,实施“清收工程”;加大管理力度,实施“安全工程”; 加大党建力度,实施“廉政工程”;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实施“人才工程”;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实施“品牌工程”。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宋文瑄——自我超越  推进大发展

  展望2011年,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一方面,世界经济继续复苏,但复苏的动力不强,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出现反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和信贷增速下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会减弱。另一方面,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实施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成效明显,强农惠农政策和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依然存在。

  总体上,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农村信用社能否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发展的大跨越,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抓住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因地制宜,精心谋划,科学决策,“跟着农民走,跟上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在自我超越中推进事业的大发展。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鄢一忠——改革激发活力,产生动力

  中央今年更加注重“三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支持“三农”主力军,服务“三农”责无旁贷,在明年实施稳健金融政策的形势下,中央强调要把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是利好消息。

  在2011年,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创新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改革激发活力,产生动力,今年还将有若干家农村商业银行创立开业。农商行创立开业后,应坚持“改制不改向、更名不更姓”,服务“三农”的热情、力度不减,同时也兼顾其他社会、民生和发展项目的投入。

  此外,科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引擎、生存的保障、凝聚的纽带。“未来的银行业就是IT企业,今后的银行就是电子银行”,科技也将决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和兴衰成败。因此,新的一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将加大投入、加快投入,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并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为例,目前福建省联社正在制定五年科技规划,已明确未来五年对科技投入的增幅要明显高于业务的增长,以支持、保障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王  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将加速

  2011年,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随着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台,采取有力措施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国内的经济金融形势总体会趋好。

  虽然2011年货币政策趋紧,但这不会影响到对“三农”及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中央已明确明年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虽然信贷投放规模将会收紧,但同时,中央要求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与中央鼓励支持的对象高度契合,这对“三农”、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都将产生有利影响。

  此外,今年国家在存款准备金率上将实行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差别化管理,这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也是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因素。

  而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综合水平也在提升,因此,我认为2011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存贷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效益也将大幅提升。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  张良庆——2011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2011年农信社面临难得的市场机遇和有利条件。“十二五”规划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并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将为农村金融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强调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向“三农”和中小企业倾斜,有利于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小银行加快业务发展。

  但农信社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管理通胀预期的任务加重,宏观调控政策出现新变化,去年央行已经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基调已经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贷款的年度监测指标控制可能会更加严格,银行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宏观环境,特别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可能面临严重制约。此外,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现实的考验已经摆在农信社面前。

  综合分析判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营管理的加速转型期、行业发展的激烈竞争期、攻坚克难的严峻考验期。农信社应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良好的精神状态,正确把握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强化基础不动摇、创新服务不动摇、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自满、不懈怠、不松劲,敢于竞争、勇于开拓,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刘小萃  蔡  靓  杜弘林  张新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