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年,广东雷州市英利供销合作社年商品销售额均超过5000万元,农业丰收、农民富有,供销合作社购销两旺。英利供销合作社主任邹堪明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
邹堪明生于英利,长于英利,从1995年当上英利供销合作社主任以来,他的足迹印遍了英利镇的山坡、沟坑、田园、果林。
规模种植让贫穷村摘掉穷帽子
在曾家村通往镇公路的弯道处,6辆长龙货车一字型摆开,四五十人簇拥汽车,忙碌地将一筐筐菠萝往车上倒。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又是一个好年景。
曾家村,曾经是英利镇最穷的一个自然村。2005年它被列为供销合作社的支农点。从此,老邹是三天二头往村里跑,探水源、测土壤、访农户,与村长商讨如何摘掉穷村的帽子,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邹堪明种过菠萝,做过菠萝北运生意。早在1988年,他就在英利办起全市第一家菠萝加工厂,外地的客户都习惯地称他是“菠萝老板”。
曾家村的农民都会种菠萝,市场也有销路。可是,没资金、缺化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适宜种菠萝的地,东一块、西一块,连不成片,形不成规模,冬种夏收,提篮小卖,成本又高,赚不了几块钱。
在邹堪明看来,扶贫致富是供销合作社的份内事,也是党委和政府的大事。于是,他积极引进台湾菠萝种苗,免费供应农户,同时向种植大户赊销化肥,一下子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扩大种植规模,邹堪明领着村支书走访乡镇的领导,跑到100里外的雷州市政府,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最终获得了7万元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
老邹带领村民用7万元搞有偿租地,建起了一个50亩成片的菠萝基地,这下他更有了用武之地。
他每周都要赶往菠萝基地,指导果农补苗、疏株、施肥、防虫害。到收获季节,老邹比果农更忙、更累。他要替果农考虑怎样才能卖最好的价钱,帮助供销合作社果菜专业合作社与北方果品批发市场和超市进行对接。
50亩菠萝基地,第一年平均亩产9500斤,收购价每斤0.95元,净赚8万元,果农个个乐得合不上嘴。
第一个基地成功了,接踵而至的是第二个基地。有了菠萝基地,自然又有香蕉基地。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有心人事竟成,才两年的光景,曾家村就摘掉了穷村的帽子。
办农资超市保障农户利益
207国道,雷州至徐闻的英利段路西边,伫立一栋庞大的建筑物。它像一座体育馆,又像一个巨型的蔬菜大棚。
每天,这里像赶集似的,人声鼎沸,大小汽车、拖拉机、三轮车、牛车来回往返,川流不息。墙上刷的、屋顶飘的全是五颜六色的广告,让人眼花缭乱。这就是英利农资专业合作社沃土农资超市。
正在农资超市忙碌着的老邹向笔者介绍起了农资超市的由来。
2003年秋季,老邹挨家串户,携手108个农户成立了英利第一家农资专业合作社。农资专业合作社有21个门市部,除了镇上3个批零兼营的中心店,其它18个都设在交通方便的大自然村。平时由中心店直接送肥到田头、果园、甘蔗地,不论远近,都免收社员的运输费和装卸费,一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七八万元。2004年,也是销量最大的一年,销肥3万吨,老邹从雷州市供销合作社捧回1万元的促销奖金。
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每年7月都向股东公布业绩,分配水平最高的一年是每100元股本分得15元。
2009年,一份关于放开化肥经营的文件,顿时让许多个体户纷纷到工商局办证经营。由于疏于管理,市场充斥假肥、劣肥,价格一天比一天高,农民怨声载道。
熟悉商道的邹堪明坐不住了,在供销合作社讨论化肥经营对策会议上,他拍案而起,决定以大克小,以集中打败分散,要办大型农资超市。
2010年8月12日,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投资150万元的沃土农资超市正式营业。当天,30多位化肥厂家的代表、90多个农资专业合作社的社员、50多位农场的生产队长、还有周边各地农资公司的客户都来了,人们在这里听厂家介绍各种不同品种的农资产品,咨询科学使用的方法,进行测土配方实验。开业当天就卖了60吨化肥。
邹堪明说:“超市是一个交易平台,也像农贸市场一样,厂家摆档,农户拣货。农户只要留个电话,专业社就立刻派专车把肥送去。这样,环节少,费用省,比先前在自然村办店销量大,又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