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地质保障与煤矿生产


  《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是为煤炭高等院校的煤田地质勘查、地质矿产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物理、矿场地球物理等专业编写的。

  本书除阐明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以外,重点突出这些专业对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以及研究煤田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为此,以介绍沉积岩层的地质构造为主,兼顾说明岩浆岩体和变质岩系地质构造的一般知识;以介绍中、小型地质构造的空间形态和组合规律为基础,同时以适当的篇幅说明地质构造成因的力学机制;在介绍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基本方法的同时,加强对地质构造的综合分析。

  全书共分九章,包括:分析地质构造的力学基础、岩层及其产状和地层接触关系、褶皱、节理、断层、岩浆岩体构造、变质岩区构造;区域地质构造综合分析、极射赤平投影及其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等。本教材还包括课堂实习指导书,共设14个实习,附有实习作业图18幅和赤平投影网4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书中,引用了国内外最新资料,并列举了以我国为主的较多实际例子,力求文图并茂。

  本书是由中国矿业大学谢仁海(绪论和第一、二、四、八章,以及实习二、三、四、七、八、九、十四、附表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钱光谟(第三、六章,以及实习五、六、十三等)、山西矿业学院渠天祥(第五、七、九章,以及实习一、十、十一、十二等)编写的。谢仁海为主编。

  (张 薇)

 

  《工程地质》

  目前多数工程地质教材均从地质基础知识讲起,且主要偏向于土木工程专业使用,与煤矿生产相关性差。而对于具备了地质基础知识的“矿山地质专业”学生,作为专业知识拓展,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工程地质教材很是欠缺。鉴于这种情况,本教材的编写内容中不包括地质基础知识,将有限的篇幅用于与工程地质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的阐述上。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符合煤炭高等职业教育“矿山地质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的需要。因此,工程地质理论部分的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准则,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尽量避免烦琐的公式推导和大篇幅的理论分析。各章节在阐明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同实际工程地质工作内容的结合;强化了地质与工程的关系研究,注重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影响,特别是与煤矿生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采矿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

  本教材内容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深浅适度。每章前有“内容提要”与“学习目标”,后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学习。

  本书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由吕志彬编写;第三章(第三节除外)、第六章由周丽霞、朱学军编写;第三章的第三节、第四章、第五章由吴文金编写;第七章由韩美莲编写。周丽霞、吴文金、吕志彬任主编。全书由周丽霞统稿。

 (李 杨)

 

  《瓦斯地质学》

  瓦斯地质学重要创始人之一、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子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第一部《瓦斯地质学》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起作序,中国科学研究院院士任纪舜和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唐修义主审。

  该书本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追踪学科前沿以及突出煤矿安全特色的原则,以地质历史演化控制瓦斯赋存、地质构造演化控制瓦斯地质复杂条件、构造逐级控制特征揭示瓦斯地质规律、瓦斯地质规律控制瓦斯分布为主线,以多级瓦斯地质图展示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预测结果并指导瓦斯综合防治为核心,系统的论述了瓦斯形成理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构造煤理论、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理论、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中国煤层瓦斯分布特征、瓦斯(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抽采技术、瓦斯地质地球物理响应、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平台等内容。

  该书被国家能源局2009年在河南省焦作召开的《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启动暨培训会》上被指定为唯一培训教材。河南理工大学教授张子敏任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技术组组长。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制定标准、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汇总材料、编写报告和评审验收等工作。全国40多位专家将分赴各省指导煤矿的瓦斯地质编图工作。

  编制煤矿多级瓦斯地质图是瓦斯治理的关键,《瓦斯地质学》的出版,将对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特别是瓦斯事故的预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扬起院士在序中指出:“瓦斯地质研究是瓦斯治理的基础,是从本源上寻找打开瓦斯治理铁门的钥匙。”“是从20世纪60年代杨力生开创瓦斯地质研究以来发展我国瓦斯地质的集体智慧结晶。”“该书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主编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兴和鹏能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等为协作单位共同完成,书中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瓦斯地质研究和教学的最新成果。”    

  (毕 杰)

  《煤矿地质学》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量和产量目前均居世界的前列。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稳步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其中包括煤矿地质理论与地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煤矿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就能够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满足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我国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对煤炭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高等院校采矿、地质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发生了一些变化,专业的构建和人才培养计划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用现代理念、以精品课程的要求重新编写了《煤矿地质学》教材。

  全书共11章,章节采用新的编排方式,以便读者学习、翻阅。教材课内内容按教学大纲设计。其中包括了近年来颁布的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些新的地质科技术语、概念和方法,体现了煤矿地质学新进展;在每章章后列出了“本章学习重点”和“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同时,“制作了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课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供读者学习和开阔思路参考。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矿物与岩石,古生物与地层,地质构造,煤地质学基础,煤矿开采及安全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煤矿地质勘查,煤炭资源/储量计算与管理,矿井原始地质编录及地质图件、地质报告编制,煤矿环境地质与可持续发展。

  参加编写的人员(分工):山东科技大学李增学(绪论,第5章、第6章和第9章)、房庆华(第1章)、余继峰 (第2章)、赵秀丽 (第3章),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杨子荣 (第4章),山东科技大学魏久传 (第7章和第8章),大同大学郝临山(第10章)、太原理工大学吕义清(第11章)。本书主编李增学,副主编魏久传、房庆华、杨子荣、余继峰、赵秀丽、郝临山、吕义清。

(王 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中的特点,在内容的深度、广度与相应课程内容衔接等方面,力求为专业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又不与后续课程发生过多的重复,并能反映水文地质学领域的新成果新知识。本书根据煤炭工业部“八五”教材规划要求,由中国矿业大学与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共同编写。

  本书较详细地阐述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适当增加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密切联系煤炭生产实际,尽可能增加一些煤矿区水文地质实例和问题,体现煤矿水文地质特点。

  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武汉、长春、成都地质学院及华北水利电力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教材、讲义和有关资料,参阅并引用了地质勘探、煤矿等部门的实际资料,高明教授、郑世书教授详细审阅了编写大纲和部分章节,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编者对上述同志及提供资料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参考文献篇幅所限,许多作者的论著未能列入,在此谨向本书写作过程中曾参考的论著作者们致谢。

  本书共分十二章。其中第三、五、六、十章由韩宝平编写;第一、七、八、九章由张月华编写;绪言、第二、四、十一、十二章由章至洁编写。章至洁副教授任该书主编。 

 (毕 杰)

 

  《矿山地质学》

  本教材自2003年5月出版以来已印刷3次,共发行12000册。2006年4月,本教材荣获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全国煤炭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教材由具有十几年至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以叙述和研究煤矿床内容为主,亦吸收了非煤矿床和工程地质方面的基本内容。本书内容为十三章,前六章为基础地质理论部分,后七章为与矿山开发、生产、管理有关的应用地质工程技术部分。本教材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全书按100学时编写,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要求而适当取舍。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绪论、第一章、第七章、第十二章由山东科技大学胡绍祥编写;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一章由山东科技大学李守春编写;第三章、第十章由山东科技大学王其芳编写;第五章、第十三章由山东科技大学翟培合编写;第八章、第九章由山东科技大学张春荣编写。本教材再版由胡绍祥策划和统筹,最后由胡绍祥、李守春定稿。

  本教材得到“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B05012)资助。 

(毕 杰)

 

  《能源地质学》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地球的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能源。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90%是非再生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仅占10%。

  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能很早就已大规模地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故称为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而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称为新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称为一次能源,而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称为二次能源。地球上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时刻进行着的热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极其巨大的能量,这种热能使地球上产生大气和海水的对流和循环,造成风能、波浪能、洋流能,造成蒸发、降雨等水的循环,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生长和繁衍,动物依靠植物而生存,由于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能源。地热能则是地球自身产生的能源,而潮汐能是太阳系行星运行对海水、湖水等引力转换的结果。核能是人类利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而产生出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水力能和核能。据统计资料,世界上煤炭资源量约为15万亿t,目前每年的产量50多亿t;石油资源量约为3000亿t,年产量50亿t;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400万亿m3,年产量5万亿m3(相当于50亿t石油的发热量)。目前世界能源的生产构成为:石油占40%,煤占27%,天然气占23%,水电和核能占10%。但从资源量看,煤占84%,而石油和天然气仅占6%。从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几十年中,天然气的利用强度将超过石油和煤,核能和太阳能也会得到较快的发展。就中国的能源资源而言:煤炭资源量占95%,石油和天然气仅占5%。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构成是以煤为主,即煤占75%,石油占12%;天然气占4%,水电占7%,核能占2%。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中国的能源中煤仍占重要地位,但比例会有所下降,而天然气、石油、水电、核能将会上升,新能源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煤炭开采的环节多、难度大、成本高、运输不便,利用时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比较严重,开采后造成地表塌陷,但煤炭是发电的主要燃料,也是炼铁所需焦炭的惟一来源,更是重要的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天然气的开发成本较低,运输方便,利用时工艺流程较简单,操作方便,无灰渣,污染小,是一种优质的洁净能源;石油是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燃料,各种机器用的润滑油原料,石油也是极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工产品有几千种之多,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化学肥料、农药、医药、炸药、溶剂、染料等等,多数来自石油,它是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氢能、水力能等能源,多数污染小,热效率高,可再生,但有的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目前的生产成本较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能源,还要继续开发和利用,但对环境的污染方面要加以改进。新能源将会得到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但很多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的形成、物质组成和性质、聚集和分布规律、资源评价方法等,对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水力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只作基本知识的简单介绍。本教材主要适用于煤炭、石油、地矿类院校的学生,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本书由中国矿业大学陈家良副教授(前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第四节)、邵震杰教授(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二节及第三节)、秦勇教授(第一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一节)编著,全书由陈家良副教授主编。

 (李 杨)

 

  2011西安-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国际研讨会

  主办单位

  中国煤炭学会(CSS)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CCTEG)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承办单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

  院

  (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

  究院)

  一、会议目的

  交流和展示国内外在煤矿安全

  高效地质保障技术领域取得的

  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装

  备。

  二、会议主题

  煤田地质与勘探

  矿山水文地质与水害防治

  地面与井下地球物理精细勘探

  煤层气地质与勘探开发

  煤矿瓦斯抽采技术与装备

  地质灾害防治及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

  数字矿山

  三、特邀专题报告人

  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加

  拿大、欧洲、澳大利亚、英国、波

  兰等国家在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地质保障技术领域的杰出学

  者、专家作为特邀报告人。

  四、征文时间和会议时间

  2011年6月15日前提交中、

  英文论文全文;

  2011年6月30日发出论文录

  用通知和会议邀请函;

  2011年10月中旬召开会议。

  五、征文要求

  会议只接收未曾发表的论文,

  提交中、英文对照文本各1份,

  论文长度不超过6页(A4),图

  表清晰。请使用电子文档发送

  到会务组电子邮箱。

  六、论文出版及检索

  本会议论文将由组委会推荐到

  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

  期刊发表。

  七、展览征集

  会议还将举办先进矿井地质勘

  探新装备、新软件展示,敬请有

  新设备开发成果的企业和院校

  与我们联系。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锦业一路82号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  

  邮政编码:710077

  联系 : 029 -81778078  81778074

  E-mail: xian2011minegeo@126.com

  会议网址:www.xian2011minegeo.com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