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合作社发展与“农超对接”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探讨了“农超对接”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方向。在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10年12月对快速消费品百强企业的“农超对接”实施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农超对接”已被广大连锁零售企业认可并实施,其中“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零售企业采用最普遍、规模最大的模式,“超市+合同农户”次之。
调查显示:
● “农超对接”采购成本比普通渠道采购成本平均降低8.18%,“农超对接”产品销售价格比其它市场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平均低11.57%。
● “超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在2010年加速发展。截至2010年11月底,平均每个零售企业对接的合作社为74.5家,比2009年增加了57%。
● 企业通过“农超对接”采购的农产品品种平均为145种,比2009年增长了49% 。
● 样本企业生鲜类商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24.87%,2009年为23.13%;“农超对接”产品销售额占比从2009年的34.88%增加到了2010年的40.64%,有了明显提高。
● “农超对接”采购农产品各大类占比基本不变。按占比大小排序分别是水果、肉禽、蔬菜、水产、粮食。
● 企业未来实施“农超对接”的年度目标,即“农超对接”采购在农产品采购总量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合作社声音
在摸索与完善中前行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和润培:
云南供销合作社以培训带骨干,以示范促规模,以扶持促发展,以组织强服务,以推销促经营,五年来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7000个,占全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80%以上,入社农户34万户,带动农户218万户,去年为农增收32.4亿元。去年我们在昆明举办了“千村千品”大型展销会,有200多个专业合作社3000多个品种参加,有大约20万人次参观和购买。农民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有平台了。”我们已经和北京、上海、济南、四川、贵州等地供销合作社签署了合作推销农特产品的协议,分别召开推销会和推介会,为专业合作社搭台铺路,同台湾、加拿大等公司合作,发展有机农产品。
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主任 张文明:
把知名连锁企业和一个优质的农产品品牌结合起来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生产和销售成本将大大降低。“‘寒地黑土’品牌创造了人类安全和营养食品的典范。”联合国粮农组织这样评价我们的品牌。现在,有2100多个专业合作社为“寒地黑土”品牌提供农产品,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标准化生产。希望供应商和经销商能通力合作,共同把“寒地黑土”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商基地。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 张学海:
通过我们的实践,我们体会到由供销合作社来组织实施“农超对接”更具优势,更能够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供销合作社遍布城乡的网络为“农超对接”提供了流通基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紧密是供销合作社组织实施“农超对接”的独有优势;供销合作社重点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成为组织实施“农超对接”的实力支撑;行业协会组织能力为供销合作社组织实施“农超对接”拓展了空间;“农超对接”的初步实践为供销合作社组织农产品流通积累了经验。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总支书记 赵世超:
从近几年我们合作社发展的情况看,在成立之后,我觉得要在三个方面重点把握好:一是要给自己的合作社以准确定位,要明确为什么而成立,成立之后主要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目标要明确,要有很好的发展思路,不能办成形式上存在,实质上没有业务的空架子。二是要选好用好合作社带头人和部门负责人。大多合作社都是由农民自发组建,自身素质不一,想法和做法多样,要想成立后能齐心协力办大事,首先要有一个很有魄力、很有魅力、很有凝聚力的合作社带头人,他的思想和做法有时能决定一个合作社发展的成败。另外,合作社要想科学规范发展,就要健全并运行好相应的组织,因才施用配好、用好合作社的人才。会经营的去跑市场,懂技术的去搞服务。三是要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最有效组织,但真正运行起来,需要有许多的关系去沟通、协调,使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刘艳飞:
“农超对接”可以简单归纳为“一个目标、两端并重、三方互动”。
“一个目标”是让各方受益:满足市民需求、带动农民致富、零售商获得利润、政府实现公益。
“两端并重”是指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应同步关注。低端产品满足的是追求实惠的大众百姓,高端产品满足的是追求品质的高端人群。
“三方互动”是指产业链上三方:作为龙头的零售商、作为桥梁的龙头企业(农协、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作为源头的农民,应该各有侧重、优势互补。
超市声音
合作社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生鲜采购部经理 于 平:
超市发在北京有70多家店,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有自己的冷库,近几年超市的生鲜业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近两年一直在大力推进“农超对接”。目前,超市发和农产品产地公司以及合作社有合作关系的达到70多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超市的进货量肯定不能和批发市场比,由于对品种、质量、包装等要求比较高,以及超市每天的销售量有限,所以,超市每天的采购量相对较小,只能通过一些促销、宣传等活动扩大采购量。二来,“农超对接”对于农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保证农产品能销出去,但是目前市场的价格战打得火热,农民想要真正提高收入,还得在产品的质量、包装、口味、营养等方面下功夫。“农超对接”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和宣传的平台,这些原产地的合作社或者公司需要自己再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民获利。
新合作商贸连锁公司采购总监 郝彦领:
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坚持“走向农村,贴近生活,服务农民”的发展方向,通过实行“农超对接”、“双向配送”和“联采贴牌”等,一方面把农民需要的质优价实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送下乡;另一方面把优质特色的农副产品带进城。2010年,实现农产品销售25亿多元。其中,直接采购近10亿元。主要做法包括:1.依托供销合作社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收购。目前,新合作集团已同246个专业合作社、150多个农产品企业进行合作,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产品,进入新合作网络。2.利用超市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3.贴牌生产新合作农副产品。目前,新合作共注册了“新合作”、“绿色联盟”2个农产品商标,贴牌生产大米、食用油、香菇、木耳、海蜇、辣椒、杏仁等农副产品600多个品种。4.建立农产品专营商场。为扩大新合作网络的辐射力和农产品经营规模,新合作还建立了农产品专业市场。在北京建设了面积2.6万平方米的新合作广盛园华夏特产广场,经营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2万多种。在湖北十堰黄金地段建设了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十堰特产广场。
北京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鲜采购部经理 李 生:
自2006年初开始,京客隆开始了生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向源头产地延伸,目前已在全国18个省建立了80余个生鲜食品采购和种植基地,合作对象有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组织、大的种植养殖户,通过订单种植、驻地采购、合作经营等模式,使产品供应链得到了优化,源头基地采购占比大幅提升。连续4年,京客隆蔬果等生鲜产品销售增幅均在30%以上。
在农超对接方面,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基地种植、管理、采收、产品检测规范。我们制定了各项基地管理制度,绘制了各种管理表格,定期对农户进行辅导,派专人为农户服务;按照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将蔬菜大棚和地块编号进行管理;由生鲜食品配送中心提供籽种,指定农药和化肥的购买点,严格用药和施肥记录,并定期将记录存档备查;要求基地做好采收记录,实现产品的可追溯,确保食品安全。除了对基地进行严格的监管外,在产品验收环节,我们设有专门的检测中心,由专业人员对每批次产品进行农残检测,确保配送到店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2.大宗产品实现了订单种植和驻地采购。对于日常消耗量较大的蔬菜产品,我们基本实现了订单化种植。
沃尔玛政府关系部高级经理 周 辉
沃尔玛自2007年开始“农超对接”项目的尝试。2008年12月,沃尔玛被商务部和农业部评定为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企业。截至2010年11月30日,沃尔玛先后在18个省市建立了62个直接采购基地,面积超过63万亩,直接受惠农民近73万人。
在与供应商合作方面,沃尔玛公司倾向选择愿意为解决“三农”问题努力的农产品专业运营商和合作社。并在账期和年佣金方面会有一定的优惠。同时沃尔玛公司将加大生鲜配送中心的建设,尽可能解决“农超对接”合作方点对点运输难的问题。
沃尔玛“农超对接”的主要业务模式,包括产地直接采购、建立直接采购基地和特别采购。1.产地直接采购是深入各农产品优秀产地,提前商洽和确定采购意向与协议,在确保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田头”采购。2.建立直接采购基地的具体要求包括:经营2年以上;有相关执照,如资格证明、土地租赁合同、与农民的合作协议、食品卫生许可证等;财务方面有增值税或普通发票、免税证明;带动农民数量要求大于1000人/农场;有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科学的管理生产体系等;规模要求:蔬菜水果基地总面积应在1000亩以上,其中最小的连片面积应在200亩以上;猪年出栏1万头以上,牛年出栏5000头以上;羊年出栏2万头以上,鸡年出栏5万只以上;鱼类,蟹类,养殖面积500亩以上;海产类加工能力年产5000吨以上。3.特别采购致力于缓解特殊时期具体某些农副产品的“卖难”,主要特点在于密切关注、快速行动、大批量进货和开展商场特别展销从而促进销售。
官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 黄 海:
标本兼治方可快速推进
去年菜价上涨明显,很多人都说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这个说法我不否认,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菜价上涨背后的原因,那就是体制问题。首先是批发市场,国内的流通企业大多都要收取一定的摊位费。国内的批发市场大都是企业自己投资兴建的,为了收回成本,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理所当然。而国外的批发市场大都是政府建设,是公益性的。在日本,批发市场都是亏损经营,由政府来补贴。其次,菜贩子加价。大城市里卖菜的菜农多数都是农民,农民在城市里卖菜比较辛苦,生活成本也比较高,吃饭、住宿、孩子上学等都需要费用,不加价就不足以维系生活,并且即使菜价翻了两番,也还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如果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这种情况仍然会继续。第三,“农超对接”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税收压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加价来获取利润。
因此,要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超对接”,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方法,必须从体制入手来解决“最后一公里”菜价上涨的问题。政府要对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改变农产品流通完全靠企业的现状。
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 赵铁桥:
供销合作社大有可为
在推动合作社与超市对接中,农业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推动合作社的建设。第一,全面推动示范社的建设,通过推动示范社的建设,引导和做大做强一批合作社,以此来满足超市供货的需要;第二,推动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第三,以项目带动合作社的发展,农业部近年来有蔬菜标准园的创建、规模化养殖小区的创建以及水产健康养殖规模化的创建等项目,以项目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其成长。
农业部这些年一直高度重视和推动“农超对接”活动,我们对有意愿参与“农超对接”的超市有一些要求。首先,希望超市能够免除合作社的进店费、货架费和条码费;其次,要缩短结账周期,最好能把账期缩短到10—15天;第三,收购价格要比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收购价格高10%;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合作社原有的包装和品牌要保留,超市不能覆盖合作社的商标而换上其他的商标销售。现阶段,供销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大有可为。供销合作社拥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场地、流通企业、人才优势等,合理利用好这些优势,积极参与到“农超对接”中来,相信供销合作社一定能够成为中国农村的“家乐福”。
专家声音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 杨 谦:
如何才能让“农超对接”进行得更经济呢?我们现在正制定一个“合格农产品供应商的培育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我们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口,按照超市的标准,按照终端市场的要求来培育合作社,使其成为符合超市和终端消费群体要求的合格的供应商。在这个计划中,我们结合目前我国超市在采购过程中的标准制定出一个统一的采购标准,用这个采购标准来培育合作社,使他们逐步充实自己的实力,强化自己的管理,逐步改造成符合采购标准的合格供应商。我们也希望超市能够把“农超对接”逐步推进到培育合格合作社的阶段上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把合格供应商的标准不断地完善,使其成为一个行业标准,一个国家标准。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于淑华:
农产品流通的系统工程化建设是民生社会化工程,不是某个企业和合作社能单独承担的,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如果大、中、小连锁企业或零售企业都建配送中心,同时城市里又有很多批发市场和专业的农产品服务机构,就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过度的对接会影响大城市的交通和低碳经济等。我们应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对“农超对接”进行系统化建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苑 鹏:
虽然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农超对接”,但是短期内超市很难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首先,现阶段,农产品仍然是超市的装饰品,它的作用只是用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其次,农民的供货能力十分有限,“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没什么”是目前合作社供货能力的一个生动体现,也就是说要什么样的产品合作社都有,但一说到产品的规模、质量等,合作社就拿不出手了;再者,超市和合作社之间的合作是一种不平等竞争,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基本上还是买方垄断的市场,农民在合作方式、价格决定、结算方式、流通环节上还都处于劣势,话语权不够。所以说,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进超市是未来农产品流通发展的方向,但是进入的主体应该是实力更加强大的联合社,而且特色产品将会是主流,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超市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安玉发:
有调查显示,在“农超对接”中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合作社多是以领办方式组建的,其中协会领办和农业企业领办的效果较好,容易对接成功。因为协会和农业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人脉关系,同时具备仓储、物流以及包装设施。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耐储藏果蔬农产品生产合作社的“农超对接”比较稳定,此类果蔬储藏时间长,超市销售时间长。农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生产是“农超对接”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规范化生产可以对农产品分等级,并按要求进行配送,同时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质量安全管理。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农超对接项目负责人 王 升:
“农超对接”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信息,发票、税,价格、等级、履约意识,零售企业投资压力等。“农超对接”是零售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需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加大推广力度。
本期稿件由本报记者 陆 璐 米雅娜 高瑞霞 王 蕾 采写 本期图片由本报记者 曹 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