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顺应世界潮流,在我国广袤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大地上,解决占人口2/3的农民因农村要素市场难以流转、普遍缺乏抵质押条件、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导致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找到农村金融供求对接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助推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和监管部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结合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江西进行了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体会。
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离不开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殊国情和背景。这种背景既包括不利金融发展的因素,也有可资利用的重要信用资源。
中央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所具备的最大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三农”问题己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支农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事实证明,农村金融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和稳定的政治问题。“三农”问题,既是经济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针对农业农村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传统农业改造任务艰巨和农村市场体系落后,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总体上还是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分散的个体经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比重较大,农产品的商品化比重不高,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程度还偏低,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靠精耕细作、手工作业,农村生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也使农村和农业成为中国非市场化比重较高的领域,农村金融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还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山林等都还没有完全可以作为一种可流动的资产,难以在市场上实现流转,农村金融所需要的商品要素市场环境都极不发育,特别是农村缺乏规范的市场主体,分散的农户面对市场竞争,很难形成有效的市场。
中国长期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传统家族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基层组织结构,是展开农村金融活动最重要的人文环境。目前,中国农村基本社会结构可分为:在几千年封建农耕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家族群落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公社化运动、适应计划经济组织形式而形成的一系列基层组织,使政府的管理行为延伸到农村的每个角落,逐步演变成现在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的组织结构。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发展道路,离不开这样一个基本背景和人文环境。
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管理体制,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最大的制度障碍。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市场化是在“城乡分割、一国两制”的二元管理体制下进行的,靠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为地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把中国经济和社会分割为城市和乡村两块,使农村和城市成为两个等级或利益集团。农民与城市居民由于身份的差异,导致在教育培训、户籍管理、迁徙居留、市场准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济救助、文化生活、民主参与等领域享受不同的待遇。在城市高度市场化过程中,农村生产要素的功能没有完全释放开来,城乡之间的沟通形成很多壁垒,导致中国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出现完全不同的成长格局,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主导未来农村变革的三大趋势,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通过加快非农化解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力多但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基本矛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效率低、难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必须以市场化解决农业和农村内在活力不足的难题,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主导未来农村变革的三大趋势。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无论是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还是产品供给和服务方式,都与农村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要适应未来农村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必须要增强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孵化农村金融的创新能力,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找到最适模式,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