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产业为本 金融为器
——解析“川红”的发展战略
蒋 同

  2010年12月25日上午,宜宾川红茶叶集团成立典礼暨挂牌仪式在宜宾举行。同时,宜宾市政府、高县政府、和君咨询集团共同签署了中国首支茶产业引导基金“宜宾川红茶业投资基金”框架协议。 “川红茶产业投资基金”委托中国最大的“管理咨询+投资银行”公司——北京和君咨询集团管理,旨在推动“川红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及整合中国茶产业分散格局,争取在三年内把“川红集团”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茶叶龙头企业,用企业业绩反哺产业链上游的茶农,实现“藏富于民”的国家理想,力争使川红成为继五粮液之后的宜宾又一知名的地域名片。 

  本报特别邀请北京和君咨询集团专家蒋同就“川红”的发展战略进行解析。

  ——编者

  为什么同属于中国民族产业的白酒、食用油、凉茶、大米的发展如日中天,而茶产业却进展缓慢。其他快速消费品行业为什么都出现了足以抗衡外资品牌的民族品牌,有些甚至是民族品牌远远超越外资品牌。而在茶叶领域,一个卖的极其便宜的“立顿”几十年来孤独求败、笑傲江湖的格局至今没有打破。

  中国茶业仍处于一个低层面的发展阶段,7万家本土企业没有一家销售额超过10亿,过亿的也屈指可数。而食用油行业中的金龙鱼、福临门、鲁花均超过50亿,凉茶行业的王老吉10年突破100 个亿,超过可口可乐。因为销售业绩上不去,茶叶企业普遍赢利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没有能力反哺产业链上游的茶农,更谈不上有能力贡献税收为国家做贡献、承担社会责任。

  四川“宜宾早茶”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和中国其他茶区“小、散、乱、弱”的产业格局一样,宜宾地区有800多家茶企中至今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品牌。国家政策无法集中哺育,人人有份,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多数茶企都是赚原料初级加工的钱,很少有茶企能通过品牌提升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如果通过企业的单体运营、自我发展,时间会很漫长,将会错过中国茶叶发展的最佳时机。在这样大背景下,宜宾的金叶与林湖两家茶企的重组无疑具有战略意义。重组后的“川红集团”可以具备更大的平台将“川红功夫”打造成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品类,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茶产业的规模大概是400亿元(和10年前的白酒相当,而2010年白酒产业为3000亿)。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必然升级,中国茶叶市场容量也会逐年递增。如果能完成政府做好品类(宜宾早茶和川红功夫)、企业做好品牌(内销是林湖、外贸边销是金叶)、茶农做品质的产业合理分工,“川红集团”作为优质的平台,可以更有效的创新商业模式、牵手资本、整合多方资源进而成为中国茶企最富创新精神、最优运营效率的代表之一,成为宜宾茶叶中的“五粮液”,茶叶产业也有望打造成四川宜宾继白酒之后的另一个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因为当企业的基础体制、商业模式和资源配置结构失效的前提下,致力于运营效率的改进,往往是徒劳的,或者是事倍功半的。重组后的“川红集团”,必然要思考结构效率的基本命题,并且通过自身的战略行动,致力于宜宾市茶叶产业结构的改进,并在产业结构演变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此外,金叶和林湖重组成“川红集团”后,以企业身份,按照市场的规律,可以高效的嫁接政策支持,推动优化川红功夫产业链条的各环节资源的合理布局,实现产业迅速发展,使川红功夫更具有全国影响力,市场份额更大,用市场业绩反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实现川红功夫产业链条上全体农民共同致富,实践“藏富于民”、“让农民有尊严的生活”的国家理想。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的推动以及茶叶产业集约化发展趋势的演变,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茶叶产业的整合将成为优势茶叶企业的必经之路。“川红集团”未来战略行动的进一步演绎,尤其是大力进行上游基地建设、工业流程效率提升、品牌推广与渠道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本供给,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与此同时,如果可以获得持续的资本供给,茶叶企业可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叶产业优势资源展开搜索,寻找与我们的战略可以相匹配的各种资源,例如业内企业、生产基地、营销通路、终端门店等展开并购重组,通过产业结构的重组改变行业竞争秩序,并通过内部整合与管理优化实现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目前中国A股市场尚没有公开上市的茶企,谁拥有资本强势,谁就可以先于对手获取经营强势。幸运的是,宜宾市政府已经前瞻地看到了资本的推动作用,与和君咨询集团联合发起“川红茶产业引导基金”,这是国内第一支茶叶引导基金,旨在推动“川红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及整合宜宾市内茶产业分散格局,力争实现中国首家茶企业A股上市的阶段性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