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浅已久的车改近日传出新动向:由国管局牵头联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七个部门修订的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基本会签完毕。该方案规定:正部级官员用车排气量不高于2.5升、35万元,副部级官员不高于2.5升排气量、30万元,而一般公务用车则被限定在1.8升排气量及16万元以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部级领导购车价格每辆下降多达10万元。(12月28日《中国经济周刊》)
不知道这个方案是不是对前段时间民革中央《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提案的回应,该提案提出了“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叶青也提出“建议副部级以下干部改开私车缓解拥堵”。虽然这个改革方案没有直接吸收民主党派和人大代表的建议,但很重要的是,吸收了那些建议的逻辑:即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从部级和厅局级干部开始改起,在官场上形成示范效应。
比如国管局这个车改方案,就带着典型的“自上而下性”:先拿正部官员的专车开刀,每辆标准下降了10万元,这是在给部以下官员做示范——部级官员的车都降10万了,下边的就看着办吧。所以,副部级官员的专车标准,一般公务用车的标准,都会有顺理成章的下降。在中国“下级向上级看齐”的体制环境中,自上而下的示范非常重要。
以前的车改逻辑,基本上采取的自下而上。也就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先改那些容易改的,先拣软柿子捏,遇着矛盾绕着走,把最硬的骨头留到最后。大官和小官,高级官员和基层官员,小官的利益当然比较容易触碰,基层官员也很容易改。以往的车改,改革对象基本都停留在处级以下这个较低的行政层次上,不涉及高级官员。或者直接取消公车,或者取消公车而改发车补,或者减少公车配备数量,或者降低标准。地方一把手利益丝毫无损,既拿车补,又仍享受着高标准的专车。真正受到车改冲击的,只是一些低级别的、基层的官员。
大官改小官,上级以行政威权对下级的公车利益进行改革,让下级放弃部分利益,给他们以补偿,行动起来当然比较容易。但是,这种改革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执行力,改革很容易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为什么?示范作用,上行下效,大官的利益没受到触动,仍像以前那样坐着豪华专车,失去公车的下级当然不甘心,就会在待遇上效仿上级,改革很容易就往回走了。由于上级仍坐着豪华专车,仍享受着公车利益,面对下级在公车上的违规,他们自然缺乏惩治违规行为的底气——坐着豪华专车的大官当然是不好意思严惩向其学习的小官的。于是,上行下效中很容易形成一种默契,一番折腾后,一切又回到了改革以前的状况,自下而上的改革于是就破产了。
当下各地的车改所以陷入渐而不进的尴尬境地,就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逻辑导致的恶果。
在既有体制下,取消部级官员的专车不太现实,让厅局级官员开私车上下班也不太现实,可是,让这些高级官员放弃部门利益,降低专车的标准,还是比较现实的。为了让陷入停滞的公车改革重新启动,高级官员有必要做出示范。总去改别人,拿低级官员开刀,而上级官员的利益丝毫不受触动,改革只会走进“反反复复重回原点”的死胡同。高级官员改了,作了示范,下面就没有理由不改了。上级官员主动改了,也会有底气去监督和推动下面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