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地区,北京最繁华的东二环路、东三环路穿越其中,驰名中外的古玩旧货市场坐落其内。“尽管辖区内没有工矿企业,但是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多,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社区基础比较薄弱。”潘家园街道办事处主任刘炳起告诉记者:“特别是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多,人员流量大,容易发生踩踏、火灾、盗窃等事故。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成立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之初,就广泛开展了不同人群的伤害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伤害预防重点和干预计划,将老年人安全、学生儿童安全、居家安全和消防安全四个项目作为安全社区创建的核心项目,真正体现出‘人人享有健康,人人享有安全’这一安全社区理念。”
潘家园街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南部,辖区面积4.3平方公里,是全国闻名的古玩、文物集散地。街道按地域划分为12个社区,总人口有15.7万。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自2005年1月启动后,街道始终坚持“一把手挂帅”,经过几年的努力,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09年6月,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组织的现场评定,2009年10月被正式授予“全国安全社区”称号。
面对殊荣,街道安全社区工作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2009年9月,在全国安全社区评定的基础上,推进委员会及时召开了安全社区工作交流会,部署了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及现场评定工作,并对原有的组织机构和促进项目进行了调整。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专业部门及项目组的积极参与下,2010年11月23日,街道通过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专家组的现场考察认证,成为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之一,安全社区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办事处
资源共享 形成创建合力
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街道工委就把创建工作作为每年的中心工作来抓,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全力支持,立足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维护群众利益、保护群众安全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赢得了群众的强力支持。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我们围绕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目标,充分调动和发挥辖区各方力量。”刘炳起介绍说,“成立了地区安全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书记和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区域内的卫生、教育、公安、工商、交通、消防等多个跨界单位组成,形成了跨界的领导层;把地区40多个单位和部门纳入到创建组织中来,组成了由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教育、医疗、卫生、物业及群众自治组织代表共49人组成的安全社区推进委员会;同时,街道成立了由4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和由51人组成的12个项目促进小组,既扩大了创建覆盖面,又增强了创建力量,形成了创建合力,为安全社区创建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宣传教育是扩大信息交流,提高居民群众知晓率与参与率的重要手段。潘家园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薛瑞丰告诉记者,多年来,街道始终运用宣传动员、教育推广和管理服务等多种手段向群众宣传安全社区的工作理念。“我们在每个社区都设置了6块安全社区宣传展板,此外,还在《和谐潘家园》报上定期向居民群众通报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情况,目前已累计向居民和社会单位免费发送120多万份。”他表示,这些措施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群众参与各类活动人员达10余万人次,志愿者队伍也由2007年的4500人发展到2009年的8000人,且还在不断壮大。
资金投入是创建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近年来,街道累计投入资金6150万元用于小区环境改造、安全隐患排查、伤害监测与调查、残疾人康复培训和安全理念宣传推广等工作。
消防
“体验屋”立体教育
房间中的烟雾越来越大,电源被切断,应急灯瞬间亮起,耳边充满了呼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屋里的人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着逃生疏散指示标志顺序逃离火场——这不是火灾现场,而是潘家园街道居民正在街道设置的“流动消防模拟烟雾逃生体验屋”中模拟体验火灾场景,学习火灾逃生技能的演习场景。
潘家园街道武装部长徐平告诉记者:“在火灾发生后的很多时候,居民缺乏必要的逃生技能是发生伤害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传统的消防教育又存在浅、窄、漏的缺陷,致使消防安全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街道投入40多万元,与北京市朝阳区公安消防支队华威消防中队共同研制开发了以可移动式消防模拟烟雾逃生充气房为主的流动体验基地,把‘流动消防模拟烟雾逃生体验屋’作为消防教育进社区的‘立体化教育模式’,让居民身临其境,深刻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提高预防意识和逃生技能。”
潘家园街道安监科科长李青川介绍说,“流动消防模拟烟雾体验屋”是模拟体验火灾逃生的一个综合装置,它主要模拟火灾发生后,在烟雾弥漫的空间内被困人员如何利用逃生知识自救,体验屋的烟雾、房间的布置、音响的效果和逃生疏散指示标志,都模拟发生火灾后的真实场景,很逼真。”
除了真实再现火场场景,自身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也是体验屋与众不同的亮点。体验屋主体充气结构安全可靠,而且外部、内部无硬点、死点,各墙体及拐角处都具有气密柔软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在黑暗中逃生对人体的伤害。体验屋采取充气结构,可在短时间内自动竖起,并达到最高气密强度,适合于城市间的快速流动宣传,更容易进社区、进单位,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推广“流动消防模拟烟雾体验屋”项目以来,街道已经开展流动体验活动11次,4000多名群众参与体验,同时配合朝阳区消防支队在周边地区体验3次,1000多名群众参与了体验,效果非常好。经抽样调查显示,参与过逃生体验屋项目人群的消防安全知晓率比没有参与过该项目人群高8%左右,特别是自救互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人员密集场所
落实责任 形成监管网络
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50余位佩戴“安全协管员”红袖标的商户每天来往巡逻;市场内被划分成若干区域,由市场的各部室成员、保安员、保洁员、停车管理员专人定点负责,随时巡查,每小时向安保部汇报巡查情况;市场每日闭市后,保安、保洁、值班人员对市场各处进行全面清查。潘家园地区人员密集场所聚集。街道辖区有3712个社会单位,其中人员密集场所就有18处。其中潘家园旧货市场是全国品类最全的收藏品市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同时也是地区人员流量最大的古旧物品市场,市场日均客流能够达到1.8万人,节假日更是达到近8万人,是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落实潘家园旧货市场安全计划,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安全促进工作,街道从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安全设施,更新标识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制定并完善了《三位一体区域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责任制)》、《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安保员》等近20项安保管理制度;指导市场通过自身改造,配备了630余个灭火器、39个地上消防栓、7个地下消防栓、110个烟感、9个手报及防爆毯等设备设施,门禁报警系统覆盖率在座店商户中达到95%以上;指导市场重新整合各种标识导视系统,完善安全出口、应急疏散、图像采集区域、禁止吸烟等各种标识。
针对市场双休日、节假日期间人员流动性、密集度大的特点,市场在各进出口安装人流计数器。“通过街道组织专家对旧货市场环境进行评估,我们得出了市场每日接待人数的极限值,并通过人流计数器进行监控,一旦进入市场人数接近或超过极限,就对进出人流实行控制措施,以确保安全。”潘家园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程瑞明说。
经过街道和市场等多方努力,持续改进,2005年以来,潘家园旧货市场未发生任何人身伤害事故,盗窃事故从2007年的9起逐年下降,2009年至今未发生任何盗窃事故。
安全社区工作
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回顾潘家园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历程,记者发现,街道几乎是在全国安全社区评定工作结束后立即启动了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向新的、更高的目标继续迈进。“多年来,街道始终坚持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在获得‘全国安全社区’称号后,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仅仅是我们工作的起点,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潘家园街道工委书记董跃美说,“与国家安全社区标准相比,国际安全社区的要求更高,涵盖更广,内容更细,在继续深入落实安全促进项目、推广亮点项目的同时,许多过去并未引起重视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她告诉记者,无论是创建全国安全社区还是国际安全社区,最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街道工委办事处的不断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街道安全生产工作局面,彻底实现本质安全,给街道内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给支持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居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图片由潘家园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