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载风雨路,十五载情意浓。随着《中华合作时报》15岁生日的到来,作为供销合作社的一名员工、《中华合作时报》的忠实读者,心中有许多感慨。
我和《中华合作时报》相识于1996年,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加入到了供销合作社,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尺高的柜台和一把缺了档的算盘便与我日夜相守。
当年,不经意间,见到了《中华合作时报》,我被她的版面及内容所吸引。报纸传达着总社的政策法规,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集思广益,为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又丰富了供销合作社职工生活。
1996年3月,我被安排到基层供销合作社办公室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萌发了向《中华合作时报》投稿的念头。当年5月,河南登封市供销合作社决定在全系统实行农资销售先行赔偿制。我所在的东金店供销合作社落实了这个制度,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做法,于是就写了个信息寄给了报社,报纸于8月6日以《登封市社推行农资销售先行赔偿》为题在第二版刊发。我的“豆腐块”终于上了《中华合作时报》。也就是这不足200字的小消息,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趣,之后,时常有稿件见诸报端,稿件由“豆腐块”逐渐发展到上万字。我也由基层供销合作社的一名营业员成为市供销合作社的办公室主任。在此,我真诚地感谢《中华合作时报》,是她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从不懂什么是信息和消息,能够发展到今天文章见诸各个报端,时刻无不感激《中华合作时报》的编辑和记者们。1997年,因登封大旱,农民遭灾,我们东金店供销合作社决定向入社社员及特困户免费送化肥,我写了一篇消息投给《中华合作时报》,当时的王庆坤编辑接到稿子后,与我电话联系,认为这么好的题材最好以现场新闻的形式来表述,我不知道什么是现场新闻,王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最终我的现场特写《为特困户送肥》在一版位置刊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先后有《农技夜校开课了》、《棉农感谢供销社》等多篇稿子在一版刊发。我感激指导、帮助过我的老师们,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写作领域也越来越宽,从消息到评论、杂谈、随笔。
今年,迎来了《中华合作时报》15个生日,15年来,她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风尘化自豪,辛劳为幸福。她为了供销合作社的振兴和辉煌,甘愿做一名鼓手,奏出最强音的乐章!
(作者系河南登封市供销合作社)
征文热线:010-63702558邮 箱:hzjjx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