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茶进入我们的农事活动、商品交易,以至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后,在长时间的种植管理、加工饮用过程中,茶人们把积累出的实践经验,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步完善定型,流传于世,这便形成了富有应用价值的丰富多彩的茶谚。
茶谚就其表述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茶的种植管理采摘制作方面的;一类是储存煎泡健康饮用方面的。如在第一类中的“茶树种植,法如种瓜”的茶谚,形象说明了种茶之道如种瓜之法,要精细管理不能马虎。流行于浙江瑞安一带的“正月栽茶用手捺,二月栽茶用脚踏,三月栽茶用锄夯也夯不活”的茶谚,说明了茶树在不同时间的栽培方法及后果。流行于广西等地的“桑栽厚土扎根牢,茶遇酸土笑呵呵”茶谚,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了茶树喜欢酸质土壤这个生长特点。在种茶的地点上,福建等地流行的“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播松”茶谚,说明了茶树喜阳怕冷的特性,提示人们种茶要种在山的阳坡上。对种植茶树的经济效益,江南诸省的茶农们早有认识。“千茶万桑,万事兴旺”的茶谚,说明了多种茶是一种致富之道。在茶园管理上,浙江流行的“要吃茶,二月挖”茶谚,说明了农历二月、八月要进行春耕和伏耕,不能误了农时。在对茶地的耕作上,“三年不挖,茶树摘花”茶谚,说明茶园土地如果三年不深挖一次,茶树就只开花而无叶可采了。在安徽一带流行的“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茶谚,也同样说明了茶园进行深耕松土的重要性。在对茶地土壤处理技术环节上,浙江等地流行的“茶地晒得白,胜过小猪吃大麦”茶谚,说明了茶地在深耕之后,还要在高温之下晒白处理,使土质变得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样处理过的茶地,其收益好如小猪吃大麦,膘肥体壮。在对茶树的修剪管理上,浙江杭州一带流行的“修茶臂,理茶脚”茶谚,说明在修剪时要剪去衰老的干枝、病虫枝(茶臂),剪去横行匍地的杈枝(茶脚),让壮实的新枝向上生长。在施肥上,浙江淳安流行的“一担春茶百担肥”茶谚,说明要增收一担茶叶,就要施上百担好肥。在茶叶采摘方面,江苏一带流行的“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茶谚,说明清明是采茶的黄金时节,是时采出的明前茶,最受人们的青睐。而“小满过后茶变草”的茶谚,说明过了小满节气的春茶已长成了老叶,如草一样的失去了价值。而在浙江一带流行的“一年老了爹,一夜老了茶”等茶谚,都说明采茶的季节时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采茶的关键时刻,便有了“稻时无破萝,茶时无太婆”的茶谚,连平时坐在家里不干活的老太婆,也要上山帮忙采茶了。
在茶叶的加工炮制上,茶谚也道出了一套好的口诀经验。如在浙江嵊州等地流行的“大锅炒茶对锅保”茶谚,说明在鲜茶叶杀青后,加工珠茶要先“对锅炒”,之后再合到“大锅炒”,这样炒出的茶质才有保证。在杀青上,浙江流行的“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茶谚,是鲜叶杀青工序中的经验之谈,即嫩叶要多抛,老叶要多闷,掌握火候恰如其分。另外在炒青或蒸青中,还有“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增叶老杀,老叶嫩杀”等茶谚。在茶叶的贮藏包装上,在浙江一带流行的“茶是宝,箬是宝”的茶谚,箬叶清香性凉,防湿隔燥,能保住茶叶之真气,故用其包装贮茶叶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茶叶的日常饮用中,也有不少体现道德礼仪和确有科学道理的茶谚。如流行千家万户的“客来敬茶”,就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的内涵。“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则直接说明了茶作为生活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源此,在新疆一带便流行了“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在云南一带也流传着“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病;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的茶谚,把饮茶的益处道了个清楚明白。饮茶虽有诸多益处,但饮茶不当,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于是大江南北的人们,在喝茶的体验中,总结出了“喝了空腹茶,疾病身上爬”、“隔夜茶,脾胃伤”、“烫茶伤人,姜茶治病”、“喝茶不洗杯,阎王把命催”等警示性茶谚。与此同时,也总结出了“好茶配好水,茶香有滋味”、“老人喝茶贵在品”、“素食清茶,爽口爽心”等心得性的茶谚。
茶谚是我国谚语中的一个分支,是茶农茶人生产经验、生活体验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我国茶学茶文化中的一宗保贵遗产,从文学创作角度来看,它也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奇葩。闲来读读茶谚,犹如走进我国的种茶历史,其间丰富精到的生产技术实践经验,让我们如获至宝叹而观止。也让我们感到茶谚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它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澡雪及对身心健康的明慧。读茶谚犹如闻茶香,既增智又养身,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