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数据显示,上海地区青菜批发价较十天前下降了近三成,菜价跌破1元。同样的消息来自于新华社的相关监测,11月中旬以来,被监测的13种主要蔬菜,全国平均价格持续下降,截至11月27日,累计降幅已超过8%;其中,菠菜、四季豆和黄瓜降幅也超过了20%。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10月CPI涨幅高达4.4%、蔬菜价格同比上涨31%到11月底,不足20天,蔬菜价格一路回落,着实让老百姓的心收稳了许多。而从整个蔬菜产运销链条上来看,此番政府出手平抑菜价,极有可能伤害处在蔬菜生产环节的菜农。
就以上海青菜为例。上海青浦的苏北菜农向笔者算了一笔账:菜种、肥料、农药乃至地租和人工费,一斤青菜的保守成本价是八毛五,而政府收购价格却是三毛五,这样他们只能维系老客户,其余就干脆不卖,道理很简单,多卖多亏。姑且不论这账算得有没有精确的统计学价值;就单从这一点看,终端市场上的每市斤9毛,只比成本价多5分,亏空一定不小。
这里,笔者不去估算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抬高菜价的奸商逐利大小,也不考虑游资炒作的想象空间,即便这些环节都没有,采取直销直供,处于蔬菜产销链条最前端的菜农,巨大的亏空也摆在前面,无法回避。
眼看着玩不下去,怎么办?办法很简单——政府补贴。笔者了解,菜价跳水后,上海市对农产品供应链相对脆弱的绿叶菜种植每亩补贴80元,区县追加补贴120元,这样每亩累计补贴200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菜农种植压力。可是,事实上,这种补贴的优惠政策,仅限于上海本地菜农,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上海郊区户口的菜农,才能享受到这种政策,那些苏北的、安徽的外地菜农,不在此列。补贴不针对外地户口,而上海的蔬菜却有一半以上是外地菜农种的。如此区别对待,焉能不伤及外地菜农的心。因此,也不难理解这些菜农“捂菜”的无奈和重负了。
当然,此次菜价下跌也有着自身市场背景,目前正是大棚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蔬菜本身就有降价的市场空间,这叠加了蔬菜价格下降行情。
平心而论,这回蔬菜“降价”,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终于克服“上怪天,下怪地,中间怪奸商”的被动应对,积极主动组织货源增加供应量,免收“进场费”、高速放行,甚至签订责任书,“有形的手干预”市场,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也让我们感到了,黎民百姓的生活压力有所缓减。
而另一方面,产量和菜价两者乘积,就是菜农收入,在生产资料各个环节涨价背景下,价格骤降,补贴如果不到位,菜贱伤农在所难免。
菜价下跌,听上去很美;然而,在通货膨胀加剧的背景下各种商品全面涨价对其形成的压迫,怎一个“降”字了得?
这场全国范围的“砍价”运动,已登上了各地党报的头条,笔者认为,砍,要砍得其所,砍奸商,砍租金,砍油价,但不能过火地砍在这些利润单薄的菜农身上。政府在调控菜价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定好位,要坚持用市场的手段而不是行政的手段来调控菜价。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调控好菜价。
《汉书·食货志上》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平抑物价且防菜贱伤农,做好“米袋子”“菜篮子”工作,既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