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农田荒芜,许多外出务工农民愿意把为数不多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另一方面,不少农业经营者有着较大的土地需求。所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2010年中国农村政策执行报告》发布,据该报告显示,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而获得的农业家庭经营收入虽然占农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增幅一直较低,占农民年收入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而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年收入的比例已经接近40%,而且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
因为务工收入已成为很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些通过多年在外务工、经商有了稳定职业的农民,土地的收益已经不能吸引他们留在农村,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性日渐减弱,对耕地的投入逐渐减少,难以发挥土地应有的效益。为了避免农田荒芜,许多外出务工农民愿意把为数不多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7.2亿的农民耕种18亿亩土地,按每户3.65人计算,近2亿农户户均耕地面积只有9亩,不少农业经营者有着较大的土地需求。所以,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土地经营管理,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集约经营的改革举措。这些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加快流转的方式,但效果却不够理想。
土地流转如何实现“加速度”,同时提高质量,有效跟上城镇化发展步伐?
在上海松江区,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探索出“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既保护承包权,也保护收益:一方面按每亩土地500斤稻谷(或500元现金)的标准,限制土地流转费用继续上升;一方面制定了土地流转补贴政策,对种粮农场给予2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补贴,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自愿流转出承包地的农民,在原来养老金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的养老补助金。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后,也要提高规模经营效率,农村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或缺。松江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建立了1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签订机耕、机插秧和机收服务协议;区、镇两级技术服务部门通过培训、发放植保信息、现场指导、挂钩联系等方式,及时为农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病虫害防治、施肥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服务……按照规划,松江留下了近25万亩良田,其中15万亩以上种粮,750户农民平均每家种160亩水稻,每户收入能达到8万多元。
松江的经验在实践中得到认可,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这对刚刚接触到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的农民来说非常重要。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也曾在2009年6月组织了专题调研后认为,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要通过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发挥金融、信贷、保险的服务功能,加快培育、发展或者引进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积极发展规模经营,同时,加强流转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
无论是个体实践,还是调研报告,都为土地经营权流转指出了路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沿海、中部、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土地流转,还要因地制宜探索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