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1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艺茶道的由来(下)

郑剑顺

  综前文所述,中国茶道,从唐朝陆羽《茶经》开始产生,提出茶“为饮最宜”,对“精行俭德”之人,饮茶有如饮“醍醐、甘露”之感,可以“荡昏寐”。皎然、刘贞亮、卢仝、斐汶等都概括了饮茶的精神感受,饮茶所起到的涤昏、清神、破闷、散郁、示敬、雅志、淡洁、致和等修养功效。这些都是茶道的重要内涵,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宋、元、明、清的中国茶道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茶艺是从茶的饮用、种植就开始产生,在《茶经》之前就有茶艺了。陆羽的《茶经》对茶艺作了经验总结,成为研究、介绍茶艺的经典作品。如植茶之“艺”,陆羽指出:“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茶之造的技艺,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要在晴天时,“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茶之煮的技艺,包括如何看火、用水,如何煮,陆羽都一一记述。茶之饮,陆羽写道:“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茶艺的内涵,陆羽的研究和介绍具有开创性意义,对茶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茶圣”、“茶神”之称是当之无愧的。

  “道”和“艺”是中国古老的命题,在先秦就有关于“道”“艺”的提出和认识。如我们所说的“孔孟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儒家之道即“仁”、“礼”、三纲五常等。“艺”是与“道”相对应的,是指技艺、工艺。“儒者习于道,匠者习于艺”,这就是儒家的道艺观。道是精神的、观念的、理论的,艺是一种工艺、技术、技巧。

  根据儒家的这种道艺观,将茶的学问、品饮茶的精神感受、体会加以概括、总结,成为人们认可的共同体会而称为“茶道”就很自然了。而植茶、制茶、煮茶、品饮茶的工艺、技艺、技巧被称为“茶艺”,同样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茶道和茶艺与儒家所说的道、艺内涵不同,但实质或属性是一样的。

  这里,要澄清几种不符合史实和不恰当的观点:

  第一、说茶道是日本发明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时间是宋代,由日本僧人荣西传到日本。宋代余杭径山禅寺的禅茶宴传到日本后,逐步形成日本的禅茶合一的茶道。荣西是在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到浙江天台山万年寺学佛的。前后到中国两次,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回日本。回日本后撰写《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道的奠基之作。体现日本茶道基本精神的“和、敬、清、寂”的概括是更后的千利休(1521-1591)提出的。所以不能说茶道是日本发明的。

  第二、说茶艺与茶道同时形成是不恰当的。而是先有茶艺,才有茶道。虽然陆羽《茶经》对茶艺和茶道都作了总结,尤其是茶艺,更有系统总结,但是,并非茶艺茶道在此时同时产生。茶艺在此前已有很长时间的实践。

  第三、说茶艺就是茶道,茶道就是茶艺,是不恰当的。道和艺具有不同的内涵,是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不能等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四、说茶艺是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兴起的,是不恰当的。只能说80年代在台湾传承、弘扬、复兴了中国传统茶艺。因为茶艺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陆羽《茶经》总结的茶艺,至今也有1200多年了。

  (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