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华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蔬菜种植优势,却因“卖难”堵住了发展之路,蔬菜生产发展缓慢。从2007年以来,该地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有效地破解了“卖菜难”,三年时间,种植面积扩大70%,蔬菜生产已成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发展,促进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报道,常见于报端。但像陕西省华县这样,在一个县域里,靠兴办合作社带动一项产业迅猛发展,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实例还未多见。从2007年开始,华县主要依靠合作社的力量,带动全县蔬菜生产快速发展。
秦岭山下,渭水之滨,一个天然的大菜园
华县古为华州,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全境“六山、一水、三分田”,41万亩耕地,除了秦岭坡下的塬地外,大部为濒临渭河的冲积平原。秦岭在华县境内有17条峪道,沟沟都有清泉流,汇成7条大小河流汇入渭河。华县全境土肥水美、气候温和,宜于蔬菜种植。华州人素有“勤耕作,善务蔬”的传统,明代就有华州“无地不宜蔬”的记载。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关中一个重要蔬菜产区,赤水大葱、东赵的菜等都是关中传统名蔬。
改革开放以来,华县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只靠粮食生产,农民在吃饱饭之后致富无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华县县委因地制宜,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导业务,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全县农民积极响应。但是,蔬菜产量刚刚有了一点发展,就出现了“卖菜难”。有的地方成片的莲花白(甘蓝)无人问津,卖给养猪场做饲料,只5分钱一斤,还得种菜人把菜送到人家猪圈里去。有些地方经纪人或小商贩可以把菜“倒”出一些,但菜农经济利益难以保证。不少农民含泪把菜翻进地里,改种粮食。农民种菜积极性受挫,县里引进新的蔬菜品种、推广新的种植管理技术、兴建大棚设施等计划,也都受到影响,难以推进。所以县委提倡多年,华县的蔬菜基地建设几起几落,进展缓慢。到2007年全县种植面积才发展到25万亩(包括复种)。而且多是白菜、土豆、大葱等传统大路菜,经济效益不高。一个天然的大菜园子的巨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华县农村经济缺乏支柱产业,发展乏力,农民难以增收,2007年全县农民平均收入只有2100元。
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华县大菜园”走出“卖难”困境,出现购销两旺的新局面
2007年,华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全县实施“蔬菜倍增工程”。这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县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作出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给予财政等政策支持,在全县大力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华县通过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向农民普及合作社知识、理念,并抓住有条件的地方给予重点帮扶,试办合作社。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经济能人、涉农企业都纷纷站出来领办。一批合作社兴办起来后,县委把引导合作社组织经营运作走向规范化作为工作重点,其主要办法是“典型示范”,加以重点支持。向每个“示范社”派驻一位经过培训的干部做辅导员,帮助合作社搞好组织建设及经营运作。“示范社”为农民做出榜样,全县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建立,开始经营运作。经过3年发展,目前,全县经过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00家,专门从事蔬菜产业的有58家(还有若干家兼营果蔬)。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新型市场主体,建立后便把开拓市场作为首要任务。
首先,合作社在社内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统一使用优良品种,统一栽培管理,种苗、化肥等农资由合作社统一购买供应,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有利统一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形成批量生产,有利开拓市场。合作社全力保证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产品销售,社员无“卖难”之忧,全力搞好生产。县“示范社”立龙苹果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本县设立7处销售点,还将当地32名经纪人组成合作社专业销售队伍,把合作社及当地农民生产的果蔬卖到西北、华北、东北各地。2009年这家合作社销出果菜近10万吨。
华县还大力支持合作社开拓市场。近几年来,先后组织以合作社为主的“兰州·华县联手促销蔬菜推介会”、“山西运城市蔬菜推介会”、“陕西省区域农超对接会暨华县农产品推介会”,组织合作社代表参加了“2010全国合作社产品(湖北)推介洽谈会”和“中国西部文化产品博览会”推介华县果菜等农产品,其中“陕西省区域农超对接会暨华县农产品推介会”上,华县菜农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就签订了产品10万吨、销售金额1.3亿元的购销协议。
有了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也有了条件、有了品牌,进一步促进了华县蔬菜打开销路,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华县共有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商标,创出了“华州蔬菜”、“渭华菜果”、“毕家芦笋”、“赤水大葱”等多个农产品品牌,合作社产品畅销西北、华北、东北半个中国的广大市场,还出口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地。马铃薯、大葱、番茄、山药等4个蔬菜品种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种蔬菜品种首先通过了西安市场无公害准入认证,华县成为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华县立龙苹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系列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监督管理中心”评为“中国绿色环保产品”称号,绿野蔬菜联合社成为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华县大菜园”产量大增、质量提高,真正成了一项优势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有力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据县委农工部提供的材料,2009年华县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类技术培训200多场次,参训人数达2.1万人次,向农民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品种更新,提升了农产品无公害程度。据统计,合作社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5项,引进日本紫心红薯、黑花生、铁杆山药等新品种及重要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项目50多个。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改善了原先品种落后、品质低劣、产量低下的状况,加快了华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合作社先后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寿光等研究机构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常年在华县设立讲座,为全县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种菜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30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活跃在蔬菜生产一线,为华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塑料大棚等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更是少不了合作社的力量。2007年,下庙镇姜田村村委会主任田明军在村里带头搞大棚种植,贷款购置薄膜等建材,接受本村及邻村外出打工者转移出来的土地600亩,建起蔬菜种植大棚,本村都无人愿意使用。田明军只好到渭北请来种菜能手承包经营,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本村人一看就来了劲,纷纷要求收回大棚,自己承包。种植积极性有了,但销售是个大问题。田明军未雨绸缪,于2008年1月发起了一些流转出来的土地建大棚,合作社先后建起各种大棚2000亩,头茬种西瓜、哈密瓜,第二茬种秋延辣椒,冬季再种一茬赤水大葱和芹菜,全年每亩大棚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县里推广姜田村和田园专业合作社的经验,整个下庙镇2009年就建大棚一万余亩,只此一项全镇农民就增收1亿元以上。
各类大棚中日光温室大棚效益最高,但投资大,建设难度也最大。毕家乡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实际出发,多方筹资,探索出一种建日光大棚的“按揭模式”。每个占地七分的日光温室大棚造价4.5万元,其中整合省市县项目资金2万元,合作社担保后用小额贴息支农贷款2万元,由合作社牵头统一建成后,社员首付5000元即可获得经营权。省市县项目资金由农户无偿享受,贷款分3年还清。通过这一办法,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分两期建起日光温室大棚1100亩。这个乡的农民纷纷学习合作社的做法,日光温室大棚连片建立起来。现在华县全县日光温室大棚从2007年的312个增至7115个。
华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富民甘蓝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加工厂+农户”的形式,统一组织社员种植甘蓝、辣椒、大葱等十余种蔬菜,合作社按购销协议,将社员的蔬菜统一加工成脱水蔬菜,统一销售给“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厂商,年产值1280万元。每吨鲜甘蓝加工成脱水菜后实现附加值2250元左右。
2007年以来,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华县蔬菜产业已经形成。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3万亩,大棚4.45万亩,日光温室7115亩。全县蔬菜总产量达50万吨,产值6.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65%以上,蔬菜收入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68%。2009年全县农村居民收入也从2007年的2100元增加到了3400元。今年将有进一步增加。蔬菜已成为华县农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华县也成为国家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