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述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茶企在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既有产品创新的落后,也有品牌经营方法上的落后。就产品创新而言,中国茶企缺的首先是创新意识,受许多伪茶文化的误导,认为茶文化就是坚守传统,而忽略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形象不同,认为茶叶就是茶叶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唯恐与众不同和个性鲜明的思想,导致中国茶叶在“适者生存”的市场里成为常败将军。其次是对消费者的需求不屑一顾,许多茶企只知道按传统工艺生产茶叶,却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茶产品。在品牌经营上中国茶企可谓一无所知,许多茶企经营者是农民,他们只凭道听途说或亲身经历去理解品牌二字,这也是咨询行业人士普遍不看好茶行业的根本原因,咨询界人士总是很难与茶企进行有益的沟通,在此背景下中国茶叶进商超自然就凸显出品牌的乏力,消费者不了解品牌、消费者不信任陌生的品牌,产品摆在商超货架上也就不会成为消费者的选择对象了。
武夷山有一家堪称实力雄厚的茶企,也曾研制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商超特供茶叶产品,他们生产的袋泡茶无论产品本身还是产品包装都可与“立顿”叫板,可当产品进入商超后消费者反应冷淡,这家茶企的产品最终退出商超,甚至认为袋泡茶没有消费市场最后整个项目草草收场。事实上武夷山这家茶企的袋泡茶是不应该惨败告终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只生产出供应商超的产品,却没能让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他们能把产品摆上商超的货架,却不能推广舆论引导让产品成为消费者选择的对象,总体上来看,他们缺的就是线上的推广不予重视,产品和品牌没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而导致失败。这个失败案例也影响了一些知情茶企对商超的进一步认识,曾有一家茶企告诉笔者“XXX做袋泡茶都失败了,看来袋泡茶是没什么好做的”,甚至认为“商超这个渠道是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这种失败案例以及对周围茶企的影响,也代表着中国茶行业没能摆脱传统束缚的现状。
在中国的商超卖中国茶叶,这本身是中国茶企最具得天独厚优势的渠道,可中国茶企却少有做好商超生意,这种现状无不令人感到惋惜。笔者认为,面向大众消费的商超需要的自然是面向大众的茶产品和面向大众不同需求的茶产品,在产品上的创新是进军商超的第一步。产品进了商超还得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至少得被消费者列入参考选择的品牌,产品才有卖出去的希望,因此茶企不能只充当一个农产品供应商的角色,而必须学会塑造品牌、经营品牌,商超产品功夫在店外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康师傅”如果没有品牌的灌输,他的方便面在商超就不会成为消费者的首选,茶叶也是如此!可以说中国茶企学会塑造和推广品牌是产品进商超的前提条件之一。尽管如今很难想象中国茶叶在商超能否打开新的局面,但笔者衷心希望中国茶企更多地加入商超对决,与国际巨头过过招,用中国人的智慧在商超赢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