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17版
企业能否成功持续发展,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家族企业,而在于是家族管理。
但是,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95%以上是家族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就更为突出。因此,很多连锁零售企业都在尝试去家族化,希望自己更社会化,能够维持基业长青,尽管往往一路坎坷。而对于尚处于成长期的连锁零售企业来说,从一个有明显家族特征的企业到去家族化的公众公司,这其中的艰难、辛酸和成败,亦或是出于自身意愿还是被迫,也许只有企业家本人才能说得清。
但谁也不能否认,家族企业给人管理方式落后、任人唯亲、弊端丛生等印象。事实上,即使是非家族企业,也会面临上述问题。然而,对连锁企业而言,在去家族化管理的道路上,可以回顾,却绝不能回头。
因为,没有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和职业化,就不会有企业的未来。
资本家族化的实践
谭木匠上市后,创始人谭传华夫妇持有67.88%股份,公众人士持有25%,其余7.12%由谭尧、谭操及其他19位股东持有;361度公司上市后,包括总裁丁伍号在内的丁氏家族3人合计持有10.95亿股,占股达54.75%;步步高王填夫妇持有上市公司53.67%股权;人人乐也一样,其实际控制人为何金明、何浩、宋琦。其中何金明和何浩为父子关系,何金明和宋琦为夫妻关系。何氏家族3人持有人人乐100%股权。人人乐上市后,3家股东持有人人乐股份比例虽有所降低,但仍达75%,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在连锁企业中,家族控股是普遍现象。然而,对于稀释企业家族股份、淡化家族色彩,使之更加公众化,这些连锁企业并不反感,甚至在努力推进。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就指出,在完成原始积累后,民营企业当务之急就是怎样完成一个“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的转变。
但让他们担忧的是,这些举措是否会逐步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是所有企业家难以接受的。
因此,匹克CEO许志华便主张“资本家族化”。
2007年,匹克出让7.8%的股份,引入红杉资本,开始股份制改造。随后,优势资本、上海昊嘉、联想投资、建银国际等资本陆续进入匹克。不过,多轮融资后,许氏家族仍占有绝对控股权。
目前,在匹克,许志华与其弟许志达分别持有匹克13%的股权。而他们的父亲——匹克董事局主席许景南与夫人共持股35%。现在,许景南主要把控宏观层面决策,执行为许氏兄弟:许志华负责市场、营销,许志达负责生产、研发。
但是,无论是去家族化,还是资本家族化,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忽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企业家知名度往往高过企业的知名度。西方的家族企业却往往不同,KFC的老人头至今还在招揽顾客,但有多少人知道谁是创业者?而且,在中国,当企业家红得发紫的时候,企业也跟着辉煌,一旦企业当家人出了问题,企业也跟着出问题。
不过,黄光裕、张文中出事后,国美、物美等连锁企业却没有出现“企业与当家人共荣共衰”的结局。周勇分析,是因为上市公司具有自我补救、自动修复、自主营运的机制。但传统的家族企业没有这样的机制,这是亟需重视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是不是家族企业,如果没有建立相互制衡的现代管理体系,任何企业都会出现上述情况。
周勇认为,连锁家族企业的成功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族中要有一个绝对权威的人;二是这个人要推动家族企业的现代化。也就是说,转了一圈还是那句老话,对连锁企业而言,没有家族企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家族企业的未来。
社会化家族企业的出路?
□ 慧聪国际总裁 郭凡生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具体办法是:先动分配权,再动股权;先动增量,再动存量。
慧聪国际初创时确定的制度是在产权和管理上更多采取少数精英决策的方式,但在受益权上,公司则规定,任何股东的分红不得超过总额的10%,股东分红总额不得超过总额的30%,而每年都要把70%的分红分给公司不持股的员工。
慧聪国际在融到第一笔风险投资之前,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让100多名员工直接持有了公司的股份;而在成功融资之后,又以几分钱的价格发放了20%的期权,而当慧聪国际在香港上市时,其股价定价达到1.09港元,现在的市价则达到1.5港元左右。由此,慧聪国际在上市之时创造了100多个百万富翁,成功保持了核心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
慧聪的这一制度与晋商当年的“身股和银股”分配制颇有相似之处。晋商在最成功的时候,身股占六,银股占四。而晋商经营最好的地方——内蒙包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身股占七,银股占三。
之所以要推进更多的员工享受分红权和股权,是因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企业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方向,而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采取两者合一的管理方式。拿百度、网易、搜狐以及微软、雅虎这些公司来说,其最大的股东同样也是公司的最高经营者。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股东就好比是公司的父母,父母养孩子,要饭、卖血也要把他养大;而职业经理人则是公司的阿姨,阿姨不发钱一定得走。
那么我们的企业到底让阿姨来管好,还是让父母来管好?那一定是父母来管好。而在父母能力不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要把阿姨变成父母。
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特征不是由一个企业家来掌控一个企业,而是由一个企业家团体来掌控一个企业,而这也是家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经理人忠诚度最重要的制度改造。
案例
真功夫:家族内讧的怨与痛
2009年3月,媒体曝出真功夫总裁蔡达标的“二奶”胡某索要两人所生儿子巨额抚养费;4月蔡达标的前妻潘敏峰状告蔡达标重婚,誓言要夺回真功夫25%股权;6月,潘敏峰的哥哥、真功夫副总裁潘宇海正式走上与总裁蔡达标冲突的舞台中央。6月2日,潘宇海向真功夫发出《审计通知书》,声明依据公司章程规定,其将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对真功夫账目进行审计,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场所及设施。
在遭到真功夫拒绝审计要求后,潘敏峰于7月23日将真功夫告上法庭。随后的8月12日,潘宇海签署《委任书》,由哥哥潘国良任真功夫副总经理,但被拒之门外,潘国良一行与真功夫公司人员发生肢体冲突。至此,蔡达标和潘宇海两大股东间的各种矛盾彻底公开化。
事实上,尽管2006年蔡达标和前妻潘敏峰离婚,却并不是两大股东矛盾的主因。蔡达标“去家族化”的一系列运作才是双方走向完全对立的关键因素。
2007年,真功夫引入中山联动和今日资本两家投资基金(PE)的3亿元注资,并规划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为:蔡、潘各由原来的50%减为47%,中山联动与今日资本各占3%。随后,真功夫开始推行“精益工程”,通过从麦当劳等外资巨头挖来高层,实现真功夫管理的标准化。
从1994年创业至今,“真功夫”已在全国拥有300多家门店,被认为惟一能叫板麦当劳、肯德基的中式快餐店。正当蔡达标想通过引入战略投资使真功夫由家族化变身社会化时,公司内部的管理危机暴露了。
而危机的导火索却是缘于股权对等这一低级“失误”。蔡、潘二人各自拥有47%的均等股权,使董事会很难独立决策,即使蔡达标争取到PE的6%的支持,也难以落实。
“均分的股权结构为发展埋下了祸根。”广东商学院商业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一针见血地指出,真功夫股权比例的安排是其一大败笔。
分析人士也认为,如果真功夫当初引入外来资本时,蔡达标能够在股权分配上有所突破,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尴尬局面。如果说这是蔡达标当时的疏乎,那这个疏乎的代价就过大了。因为,作为真功夫的掌门人,在决定打破家族管理的窠臼时,竟然没有冷静地思考过另一个握有公司近半股权的股东如何减持股份并逐步退出以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问题,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尽管真功夫一直试图低调处理以使事件对公司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但这对其上市计划不可能不造成影响。而这,也成为蔡达标在带领真功夫前进中难以磨灭的痛。不过,业界更为关心的是,蔡达标带领下的真功夫,究竟是会像很多家族企业一样,在历史的节点上昙花一现,还是会度过这一家族式企业转型的危机,最终实现华美转身?
自然美:一去到底的家族化
对自然美来说,2010年1月4日是个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曾担任世界500强企业固特异轮胎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曾新生,正式上任自然美CEO。随后,与曾新生一样,由凯雷投资委任的新任CFO兼COO陈耀荣、负责加盟连锁管理的集团副总裁李明和等约10位高管也一一亮相。
这标志中这家来自台湾的美容连锁企业的去家族化顺利进入运行轨道。此前的2009年10月19日,自然美大股东蔡氏家族已将其所持自然美股权的一半,即32.77%的股权以8.198亿港元的总价售予凯雷亚洲III基金。
在连锁企业去家族化的举措中,自然美独树一帜,因为,从股权结构到董事会再到执行层面,可谓一去到底。此举也令自然美在业界广受称道,一些同行将其捧为效仿对象。
凯雷入股前,蔡燕萍家族拥有自然美60%以上的股份,仅蔡本人就占股41.91%。在管理上,自然美也主要由蔡氏家族的成员掌控。
而凯雷的到来让自然美从董事会到高管等核心团队大“换血”。在自然美新架构中,蔡燕萍仍任董事会主席,丈夫李明达则由原CEO改任集团副主席和执行董事,其两个子女分别于2009年底和今年初调任非执行董事。现在,蔡氏家族只在董事会就公司的长期计划、资金运作等进行评估,不再负责具体经营事务。
事实上,远在凯雷进入之前的2007年,自然美就曾聘用职业经理人担任集团CEO、中国区COO等职,而且身价也不菲。蔡燕萍给CEO的年薪在四五百万,并给部分股权激励,如果在3-5年内达到当初定下的目标,能够拿到几千万元。但蔡燕萍认为之前请的职业经理人没有完全撑起来。
大刀阔斧的管理架构及经营方式的调整仅是个开始,能否收到成效还尚难预测,在几个月内就彻底完成“去族”化的自然美,能否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渐入佳境?只能说一切都在往前走。如果一切都朝设想的目标顺利迈进,自然皆大欢喜。然而,一旦曾新生领导的职业团队在战略或最终业绩上出现偏颇,是否自然美还能坚持现在的选择?
不可否认,这无论是对蔡氏家族、对凯雷,还是对曾新生领导的团队,都将是一个长达数年的不断考验。 (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