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消费之声 商品OR顾客?

本刊记者 赵陈婷

    (接上版)

  可惜,并非所有客户都是上帝,把资源消耗在每个客户身上的做法并不经济。有研究发现,顶部20%的顾客创造了80%的利润,但其中一半的利润被剩下80%的非盈利顾客损耗掉了。对超市而言,第一类是最有消费力的,第二类是散客,第三类是贪便宜偶尔光顾的顾客。

  以往做促销,促销对象是所有顾客,所有优惠平均分到所有顾客身上,这并不合理。零售商在不该投放的人群中浪费了大量的营销资源:有些顾客,卖场不告诉他有特价也会天天来看有无促销;而消费能力很强的顾客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他们希望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促销,却没等到DM。

  零售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商品,而是顾客。如今,随着80、90后消费能力的提升,他们的购置力、购置认识、购置话语权正在影响着零售企业的营销战略。若失去这个消费者群体,企业必定失去未来市场。深入了解他们的购置特征,有针对性地施行营销战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抢占将来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众多零售卖场抄袭对手招数,虽然可以挣钱,但不会成为市场第一。有一天当企业决定,放弃跟随市场,而是追随自己的顾客,并积极努力让顾客追随自己。当企业把眼睛从商品转向顾客,一片新的天空就会打开。


  趋势 

     未来零售商的两种模式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教授、整合营销创始人唐·舒尔茨曾预言:“零售商未来的成功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沃尔玛模式,即通过提高供应链效率,挤压上下游成本,以价格和地理位置作为主要竞争力;另一种是Tesco模式,即通过对客户的了解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将客户忠诚计划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任何中间路线。”

  

  不简单的折扣卡

  国内很多零售企业的积分计划章程非常繁琐,积分规则很复杂,消费者往往花很长时间也不明白具体积分方法。还有很多企业推出的忠诚计划奖励非常不实惠,看上去奖金数额很高,但是却很难兑换。这些情况造成了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积分状态,也不热衷于累计和兑换,成为了忠诚计划的“死用户”。而Tesco在会员卡方面下足了功夫,Tesco的“俱乐部卡”也不是简单的折扣卡。

  消费代金券

  “俱乐部卡”的积分规则十分简单,客户可以从他们在Tesco消费的数额中得到1%的奖励,每隔一段时间,Tesco就会将客户累计到的奖金换成“消费代金券”,邮寄到消费者家中。这种方便实惠的积分卡吸引了很多家庭的兴趣,据Tesco公司的统计,“俱乐部卡”推出的前6个月,在没有任何广告宣传的情况下,就意外取得了17%左右的“客户自发使用率”的成绩。

  顾客数据库

  在sainsbury 、Asda 等连锁超市也相继推出类似的累计积分计划以后,Tesco并没有陷入和它们打价格战、加大客户返还奖励等误区之中。Tesco通过客户在付款时出示“俱乐部卡”,掌握了大量详实的客户购买习惯数据,了解了每个客户每次采购的总量,主要偏爱哪类产品、产品使用的频率等。Tesco高层曾表示说:“Tesco拥有英国最好、最准确的消费者数据库,我们知道有多少英国家庭每个星期花12英镑买水果,知道哪个家庭喜欢香蕉,哪个家庭爱吃菠萝。”

  在英国,有35%的家庭加人了Tesco“俱乐部卡”计划。据统计,有400万家庭每隔3个月就会查看一次他们的“俱乐部卡”积分,然后冲到超市,像过圣诞节一样疯狂采购一番。

  利基俱乐部

  通过软件分析,Tesco将这些客户划分成了10多个不同的“利基俱乐部”, 比如单身男人的“足球俱乐部”、年轻母亲的“妈妈俱乐部”等。“俱乐部卡”的营销人员为这十几个“分类俱乐部”制作了不同版本的“俱乐部卡杂志”,刊登最吸引他们的促销信息和其他一些他们关注的话题。一些本地的Tesco连锁店甚至还在当地为不同俱乐部的成员组织了各种活动。

  

  有效的成本控制

  Tesco要维持一个拥有1000万以上会员的俱乐部,而且是以现金返还为主要奖励方法,还要为不同“利基俱乐部”成员提供量身定做的促销活动,这其中的日常管理和营销沟通非常繁杂。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Tesco肯定会陷人自己设计的成本泥潭中。

  据Tesco自己的统计,“俱乐部卡”每年返还给客户的折扣大约为1.5亿英镑,10年来共为此付出了10亿英镑的代价。因此,Tesco总结出了一整套成本控制方法。

  直邮信函代替电视广告

  首先,Tesco几乎从来不使用电视等大众媒介来推广“俱乐部卡”。Tesco高层解释:“Tesco以前是电视媒体的主要广告商之一,但是后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直接给客户寄信,信息到达率更高,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而且,很多消费者认为,定期收到一些大公司的沟通信件,让他们的社会地位有被抬高了的感觉。在英国这个有限的市场里,Tesco的市场目标不可能是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而是怎样增加单个消费者的价值,所以直接和消费者建立联系,既便宜又有效。”

  与供应商联手促销

  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Tesco还经常和供应商联手促销,作为返还给消费者的奖励,把维系忠诚计划的成本转移到了供应商身上。

  由于Tesco这种按照消费者购买习惯细分市场的“利基俱乐部”数据库,内容真实详细,促销非常具有针对性,所以供应商十分愿意参加这样的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与消费者的关系。与沃尔玛强迫供应商降价促销相比,供应商基本上都是自愿与Tesco联手,实现了共赢。

  

  长久地留住顾客

  Tesco采用的是与航空公司类似的“常旅客计划”,奖励经常到超市购物且达到一定量的消费者。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自己持有“会员卡”的超市,以便获得各种奖励。      这种积分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转换成本的效果,因为一旦消费者转换到另一家超市,以前的积分可能就被放弃或者被推迟兑现了,从而产生了转换成本。Tesco超市正是以此类忠诚计划建立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Tesco赢得客户忠诚度的“杀手锏”就是利用细分的消费者数据来设立了Tesco的“利基俱乐部”。

  “俱乐部卡”设计者介绍道:“Tesco将超市中客户经常购买的商品分为50个类别,每个类别和消费者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家庭特征相对应,如奶粉、尿片等类别代表年轻父母,水果、蔬菜类别代表健康的生活习惯。然后,通过收银员扫描每个客户购买的商品得到大量的统计数据。系统运行了6个月后,Tesco的数据库成功地细分出了13个利基俱乐部”。

  Tesco赢得客户忠诚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关注客户的特别需求,不断推出新的优惠和服务。例如,Tesco为女性购物者和对健康很在意的消费者,特别推出了“瘦身购物车”。

  这种推车装有设定阻力的装置,使用者可自主决定推车时的吃力程度,阻力越大,消耗的卡路里就越多。手推车上还装有仪器,可测量使用者的脉搏、推车速度与时间,并显示出推车者消耗的热量。Tesco发言人称,这种“瘦身购物车”造价是普通推车的7 倍,但受到了目标群体的热烈欢迎。(王建成)


  案例  

      购物小票的大学问

  在超市办公会议上,经常会听到管理层抱怨:“现在的顾客越来越刁了,我们做那么大幅度的让利都快跌成负毛利了,可客流和销售的提升还是像蜗牛一样……现在的顾客真是越来越难伺候了啊!”

  在超市现场,经常会听到有顾客抱怨:“哎,我要的不特价,特价的都不是我要的……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去隔壁超市买了算了,还可以少跑点路省点力气!”

  

  问题:DM已成昨日黄花

  顾客的眼睛是雪亮的,超市营销面临升级之痛:面对所有顾客都是一样的DM,一样的促销,大锅饭的促销方式带来的不只是阵痛……

  DM作为最为常用的促销方式,很多超市经理人已形成思维定势,“销售业绩下滑?年节要到了?竞争对手开新店啦?门店客流下滑啦?”怎么办?做DM做惊爆价啊,把客流拉过来把销售做起来!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经过对数十家超市购物小票分析发现:

  其一:超市中50%以上的顾客对DM商品不感兴趣(他们的购物小票不含DM商品)。简而言之,就是DM最多只能覆盖到45%的顾客,对DM不感兴趣或没收到没看到DM的顾客占了55%左右。毕竟DM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100%的覆盖率,总会有很多顾客看不到。怎么办?

  其二:DM促销、惊爆价促销、卖场促销等,具有一个“先天的软肋”:带来的更多是一次性客流——“当次客流”。那么“下次客流”还能怎么办?DM用来比价用完之后就扔了,顾客买了DM、买了惊爆价商品之后,可能还是几个月只来1次,又该怎么办?

  其三:纸质的DM需要图文并茂,且不说其到底有百分之多少被浪费被飘在大街上作为废纸,单考虑其印刷成本,一家超市的DM印花等费用一年就得花十几万,这又该怎么办?

  其四:考虑到DM的印刷成本和时间问题,许多超市的DM有效期为半个月左右。计划没有变化快,面对竞争店时不时冒出的“惊爆促销”、又如何实现“随需应变”,把时段促销、针对一类顾客群的促销等灵活营销提案马上付诸实施呢?

  广受推崇的DM背后暴露出的一个个疑问,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策:变单品管理为单客经营

  如今,超市营销已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4P,升级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4C。超市经营上,也已形成了一个管理上的共识:“从赢在商品到赢在顾客,从单品管理到单客管理,从品类管理到客类管理”。具体来说,单品管理是商品管理,管理的是商品进销存;单客管理是顾客管理,管理的是顾客个性化需求。

  当前,超市营销常被打上价格战、促销同质化的烙印,那么超市行业如何通过挖掘顾客需求,做好细分营销呢?

 


 

  方案

     小票底部个性化优惠券

  如何“随需应变“?

  靠的是数据和精准营销管理体系支撑。只是数据的主体是顾客的购物小票,而不是大家平时熟悉的单品进销存。因为进销存数据是管单品的,而购物小票(购物篮)代表的是顾客整体需求。资料表明,美国95%以上的零售商已使用赠送优惠券的办法,而且有2/3的美国顾客在日常购物活动中使用优惠券,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方案1:

  针对不同客层,随需应变设置不同优惠券,提升销售业绩。

  例如,根据顾客客单、时段等不同,小票底部出“下次有效”的个性化优惠券。超市的惊爆商品,除了用来做“惊爆价促销、DM”之外,还可以用来吸引“回头客流”。通过小票底部“下次有效优惠券”的方式,把它变成“吸引回头客流”的“磁石商品”。这样,DM为超市带来了“当次客流”,而小票底部的“下次有效优惠券”,超市其实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大幅提升回头率。

  

  方案2:

  根据顾客所购买商品不同,小票底部个性化关联商品优惠券。

  例如:

  针对奶粉的顾客,出现尿布等的促销信息;

  针对牛奶的顾客,出现面包的优惠券和促销信息;

  针对没有购买DM商品的顾客,出现“下次有效”的额外折扣券等;

  ……

  从而提升客单、客数和忠诚度。

  除了小票底部个性化优惠信息,超市还可以把顾客的购买历史和会员资料结合,从而优化会员体系,追踪会员消费,然后融合小票优惠券、短信平台、个性化俱乐部、厂商合作客类管理等,实现从单品管理到单客管理,品类管理到客类管理的升级,从而塑造超市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王磊)


  观察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Tesco的“俱乐部卡”现在被很多海外商业媒体评价为“最善于使用顾客数据库的忠诚计划”和“最健康、最有价值的忠诚计划”,Tesco也赢得了“忠诚教父”的美誉。自从全面推出俱乐部卡计划以来,Tesco已经成功地把大多数的普通顾客召集到俱乐部卡中——在Tesco消费的每5英镑中大约有4英镑可以确认是俱乐部卡持卡人的消费。 

  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也搞忠诚计划,也推行会员卡,可是没有一家敢说自己的这项举措被顾客普遍接受的。对比Tesco,我们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呢? 

  

  观念上

  对顾客没有真正重视

  技术手段、消费环境等因素或许不能忽视,但忠诚计划成败的关键还在于对顾客的真正重视与否上——不仅是顾客对商家的忠诚,商家更要对顾客忠诚。有了这个核心,其他所有行为的改进都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 

  Tesco的经营理念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在行动中它也确实这样做而且做到了,俱乐部卡的推出是为未来更好地了解顾客,然后加深与顾客的联系。所以对于顾客来说,Tesco是他们自己的Tesco,由此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情感转换成本(其中包括个人情感和品牌情感)。相比之下,我们那些实施忠诚计划的零售商,又有多少真正尊重顾客,并以顾客价值为营销的出发点呢?按照对等原则,你不把顾客放在心上,顾客当然也谈不上要对你忠诚。本土商家可能也掌握了自己顾客的一些情况,但只是把这些数据当作一个工具,以向顾客推销更多的东西。在投机心理的怂恿下,他们不惜打着忠诚营销的幌子,耍弄各种小聪明,试图把更多的顾客“忽悠”进来。

  返券是我们最常见的一个花招,比如商家说买100返100,先不论他们对返券日期、适用商品的限制,价格的猫腻就让顾客“雾里看花”:平常99元的东西,现标199;平常199,现标399,依此类推……就算你使用现金券,也占不到半点便宜。没有人愿意被愚弄,也没有人那么容易被愚弄,最后这样的忠诚计划就成了零售商们的泥沼,欲罢不能。 

  忠诚营销是一个战略,而非临时的促销手段。如果商家不弄清投入与回报的因果关系,不能在心态上摆正自己与顾客的位置,仍然急功近利地去推行所谓的忠诚计划,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行动上

  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源于对顾客发自内心的忠诚,Tesco对俱乐部卡数据进行了深度分析、利用,这种数据挖掘技术甚至把沃尔玛也比了下去。

  “沃尔玛是个了不起的采购者,而Tesco是个了不起的销售者。”在充分了解顾客的基础上,Tesco相对原来的零售业忠诚营销进行了持续的革新:简化积分规则,对会员分门别类,突出最有价值顾客,拓展相关新业务,有效降低成本,将回报持之以恒……这一系列行动之后,Tesco与其他大超市拉开了距离,并真正赢得了顾客的忠诚与尊重。 

  而在目前本土零售商的理解中,忠诚营销可能就是给顾客提供价格上的实惠,然后吸引他们重复光临;而不是努力加强与顾客的沟通,更好地满足其需要,从而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垂顾。观念上的认识不足导致了他们行动上的懈怠,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在本土零售商推出的忠诚计划中,他们收集姓名、地址、年龄等最浅层的信息,以用作邮寄促销函件的依据,对顾客的消费形态、消费心理则几乎一无所知。而零售商们似乎也没这个兴趣。

  对顾客的无知,导致了本土忠诚营销模式的千篇一律——大都逃不开价格折扣、会员卡积分这两种。而其内容也基本谈不上什么针对性与差异性,一般顾客与核心顾客的回报除了折扣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最后的落脚点无非是告诉顾客“来吧,我给你省钱”,所谓的忠诚营销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贿赂。没有任何个性、任何新意的忠诚计划,自然难以对顾客产生吸引力。 

  还有些零售商对忠诚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预期不足,凭一股热情仓促上马。结果空有一个忠诚计划的架子,实际运行中漏洞频频,要么会员卡积分被遗漏,要么回报无故被延迟或减少,要么就是规则过于复杂让顾客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顾客对忠诚计划就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即使手里有会员卡也不愿拿出来了。

  商家吸引顾客的初衷不能达到,原来的投入也付诸东流,结果挫伤了这些零售商推广的积极性,忠诚计划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就更不用说去改进、创新了。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的选择性进一步加强,忠诚营销被越来越多的商家用作树起竞争壁垒的手段。“忠诚教父”Tesco的实践再次提醒我们,不去盲从跟随市场领导者,而是去满足顾客需求并持之以恒地保持对他们的尊重,那你就成功了。    

  (零售专家  爱成)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