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在被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80%价格上涨。本次监测针对北京、上海、重庆等36个大中城市,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11月3日《重庆晚报》)。
粮、油、蛋、菜甚至茶叶和咖啡的价格都普遍上涨,这样的物价形势是令人忧虑的。俗话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品与民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阶层的民众来说,由于在其消费构成中恩格尔系数比较高,食品价格的微小上涨,都会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现在严冬将至,春节亦在不远,政府应当尽快地拿出相应对策,疏解民生之困,否则关于改善民生的种种说辞岂不都成了空话?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调控物价的手段有很多。首先,从宏观经济的层面看,应该改变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转而采取适度收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投放量,同时央行要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为调控物价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因为没有宏观货币环境的变化,任何微观层面的调控措施都是很难奏效的。这正好比在抗洪的时候,如果不首先堵住大坝的决口,则被淹没地区的任何排水、堵塞措施都将劳而无功。
其次,政府的相关市场管理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这些投机奸商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雄厚的资金所形成的力量不对称,扭曲市场信号,制造恐慌心理,利用人民的苦难大发横财,于法于情于理,都应该予以严厉打击。
现在颇有一些“书本经济学家”反对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理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经济学家忽略了两点:一是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尤其是对那些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农副产品来说更是如此,比如今年粮价上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开始增加,明年粮价就会下降,只是那些啼饥号寒的城市贫民如何度过今年的严冬?二是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寡头”一级的主体,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操控市场,而不被市场所操控。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按住”“看不见的手”,不让它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公权力出面干预以外,不可能还有别的什么办法。
第三,政府应该动用自己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农副产品,投放在国内市场平抑物价。这些外汇储备,在美国无限制地发行美元刺激经济的政策作用下,事实上处于不断缩水的状态之中,还不如赶紧花掉一些用于改善国内的民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主意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这是题中应有之义,自不待言;
最后,政府现在就应该考虑对那些低收入民众发放食品补贴,甚至考虑发放食品券,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目前在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中,认为政府唯一的功能是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的不在少数,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使人民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这个责任更是无可推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