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互联网了解到,“碳汇”这个词正风靡国内外。所谓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捐资造林,让自己出资培育的森林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希望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且更是一个能让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与清除二氧化碳的企业实现互相对接的平台。
据专家介绍,“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而“茶园碳汇”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茶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消化在茶园中。专家建议,由政府出面组建第三方,搭起自愿减排的工业企业与消除二氧化碳的茶园进行“碳交易”的平台,企业可以按自己每年产生的碳排放量购买碳中和额度,而茶园可以按每亩抵消二氧化碳量得到相应补偿。目前,茶产业呈现出高产低效的态势。茶园增效、发展的目标在于提高良种化率,改变茶类结果,提高茶叶产值,这都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杠杆支持。政府出面支持“茶园碳汇”,既可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更有利于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建成和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从长远来看,“买卖”毕竟比“捐助”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以吸引有志于减排的企业和个人购买“茶园碳汇”,资金由第三方规划、安排,用于茶园和果园的建设、维护,实行山林原生态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消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来自国际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称,2009年,全球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额达3.8亿美元。然而,从2007年至今,欧洲和美国在“碳交易”中却频发欺骗和投机事件,自愿减排交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不断发出预警,要求自愿减排企业和个人警惕其中的舞弊行为。
支持这个“碳交易”的买卖,第三方极其重要。既要有权威性,更要具备公正性。而且,现在对企业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茶园的二氧化碳清除量,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计算方法,只能由专家学者粗略推算。比如,一亩茶树可以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而企业,则只能按其生产规模推算一年的碳排放量。这都需要第三方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在操作中做到公开、透明,以便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长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