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报纸带领我奔小康


  时报的影响

  春耕秋收,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和家人长年体验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那一年,俺家的蔬菜大棚生意又进入艰难中。此刻,远在省城读大学的大女儿诚恳地说:“爸、妈,您二老为什么不订阅一份《中华合作时报》呢?那里边可装着咱农民兄弟们的大事小情儿哟!”

  这一年,恰是1995年的寒冬。“《中华合作时报》?咋从没听说过有这样的报纸呢?”那时,俺们老夫妻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反问着孩子。大女儿道:“百闻不如一见,我说得再好听,也不比你们亲自感受一把的深刻。这样吧,咱家乡那儿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华合作时报》的订阅点,赶明儿我从省城这儿邮寄过去一份……”

  第一次接触这份报纸,我们就感叹:还有如此适合咱农民的报纸啊!如获至宝的我,转天就给女儿通电话说:“从下个月开始,你就专门给咱订阅《中华合作时报》,每一期我们都要读,它是咱家勤劳致富征途上的一把金钥匙啊!”

  信息就是财富,市场经济中,我们农民也越发地注重着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此时《中华合作时报》恰恰又弥补了农村地域“山高皇帝远”的空白。于是,俺老夫老妻这脸颊上再也看不见早先那些愁眉苦脸的神态了。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头,《中华合作时报》真正解开了俺农民的一个沉重心结。通过手中的这一把致富“金钥匙”,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农业科技最新的动态变化状况,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瓜果蔬菜的供需行情。如此一年半载之间,俺家的蔬菜大棚生意日见兴旺。

  不久,当一把把诱人的钞票揣进俺自家的口袋里时,我与老伴都把感激的目光再度投向了那桌子上摆放着的厚厚实实一沓《中华合作时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它的帮助,哪会有今天俺家的小康生活!

  通过《中华合作时报》,在第一时间里,俺们阅读到了关于“党中央下令实施农民减负”的特大喜讯,报纸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是呀,农民兄弟那肩膀上的担子太重、太沉,现在农民终于轻松了!

  弹指一挥间,《中华合作时报》迎来了它15岁的生日。此刻,作为忠实读者,我谨代表一家亲友老小深情地祝福您:报业前途锦上添花!

  夜深了,我的手心儿里依旧还在捧读着最新出版的一期《中华合作时报》,饶有兴趣地翻看着……

(张泽松)


 

  时报的文化

  报社四年学来的“精髓”

  在报社15周年生日之际,首先表达一个“员工”的衷心祝贺。进入中华合作时报做编辑、记者,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意义非同寻常。虽然现在已经离开报社,进入广播电台工作,但是4年间在报社的经历、经验,却让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具有不一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正是从报社学来的“精髓”。

  我是2004年毕业后进入中华合作时报社新闻部的,主要是做“经济新闻”要闻版、二版的编辑,也兼做一些采访报道。后来,还做过一年的《中国合作经济》杂志编辑,连声像中心的部分剪辑、配音都参与过。几年来,无论是坐公车打卡上班、中午搭伙儿找地儿吃饭,还是走进八百里秦川体验农村生活,总是感觉很充实,每天都有进步。

  当时感觉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没什么大的不同。从文科、新闻本身的特点来说,其实并不具有“技术壁垒”,替代性很强,不是能干与不能干的问题,关键是干得好与不好的问题。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发现,只要在报社不偷懒,那些经验都会成为日后在媒体工作的“核心竞争力”,这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

  工作更加自信,有赖于不同媒介的经历。中华合作时报社不是单一的报社,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报纸、杂志、网络、声像于一体的媒体集团,我有幸亲身参与了报纸、杂志、声像几乎所有的媒介工作,因此知道不同的媒介需要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转换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在做广播编辑的时候,许多情况下,都是转载报纸、杂志的东西,而许多报纸、杂志的新闻都很书面化,听起来不好理解、晦涩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转化成更加口语化、短句化的表达。我在报社四年正好有过这方面的锻炼。新闻部主任亲自改我的稿子,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还有报社顾问陈大斌老师的“短句化”文笔,都引起我很大的震动,一直引以为榜样,这些对我后来的工作都帮助很大。

  作品“安全”精致,考验报社编辑的功力。做报纸的编辑,需要很细致,大到政策分寸、领导人讲话尺度的细微把握,小到文字考究,语法、标点符号的锤炼。那个时候,我的主要工作是编辑,一碰到总社大的政策出台、领导人活动,报社上上下下都很紧张,我也因此更加提心吊胆、三遍五遍地校对,这似乎变成了我的“下意识”。当时甚至感觉,会不会变得“神经质”。其实,现在看来,这是“硬功夫”。报社对这方面要求严格,这对我后来的工作大有益处。如今在广播电台,别人没我这么小心,一档节目的编辑文稿出来,一个记者报道出来,很多人不会三遍五遍地校对,但是这一点我却一直在坚持,这保证了我始终不出差错。广播电台的领导经常讲“安全播出”。我想,有了在报社的经验,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更加“安全”。在广播电台这个媒体,文字考究,语法、标点符号的锤炼,除了更加口语化、表达上大致不差以外,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大家都觉得反正别人也看不到。但是我的经验是:还要特别注意。一方面,编辑编出的稿子,首先是值班监制要看,重要的稿子频率“一把手”要过目,如果编出来的稿子不注意语法、标点符号,领导会觉得“糙”、不可信赖,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报道有可能获奖,评委们要看标题和文字,这些细节就变得非常重要。

  从报社学来的这些细节,其实奠定了我的一种职业观。我认为,做编辑就要做一个“精致”的编辑,政治敏感、责任心要强;做记者就要做一个“细致”的记者,不能毛毛糙糙、抓不住重点。这些都是职业素质的体现。

  新闻更加深度,基于报社写作的锤炼。现在的媒体竞争时代,报纸已经很难在时间上抢得“先机”,获得“独家新闻”,而竞争优势就在独家视角、独家解读、更有深度。有人说,广播是稍纵即逝的新闻,现代社会谁还会长期坐在收音机前收听?调研发现,现在很多白领和精英阶层越来越不看电视了,在行走中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群不仅仅需要简单的信息传播,更需要获得信息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因此,我们初步的判定是:广播同样需要深度。现在我们正在制作每集10分钟的大型系列报道《经济转变100问》。这就是广播正在走向深度的尝试。其中,我一个人承担了将近10集的采访制作。  我自信能够做好,因为有在报社写作深度报道的经验。当然,把经验变成真正的功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如何,在中华合作时报社工作的4年,是我人生的财富和工作的基石,我要衷心地感谢她!

(韩志峰)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时报的情怀

  到地震灾区采访,我落泪了…… 

  算起来,我在媒体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0年。如果说至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在中华合作时报社那段永生难忘的时光。

  从2007年毕业到2009年8月,我在报社工作。这期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可能在报社的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尽管已经事情过去了将近两年半,我仍然清楚得记得那次地震发生的前前后后的两次落泪。

  第一次落泪:能有机会亲赴灾区参与报道

  2008年5月12号下午2点28分,我正坐在电脑前赶写一篇报道,忽然感觉身体晃了一下。抬头看身边的同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对视、张望,继而大声交流起来。这时我忽然想起到网上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快就得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地震。当时并没有关于伤亡人数的统计,但是我隐隐感觉这次地震的伤亡会很大。

  晚上,看着关于汶川地震的报道,直到凌晨两点……

  躺下以后,我还是辗转反侧,想着作为一名记者,我应当到现场报道。但是又想往常这样的机会往往只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重要媒体的记者参与,作为一家行业报社,我有这个机会吗?……

  第二天早晨上班的途中,电话忽然响了,我的直觉这个电话与地震报道有关。果然,报社几个领导先后找我谈话,派我去地震灾区采访,接到命令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要知道地震第二天,国内能够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开展报道的媒体绝对是个位数。我清楚记得,报社总编辑杨建平叮嘱我,在注意安全的同时,要做好报道,将我们一线供销合作社员工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第一时间报道出来。短短几句话,我能切身感受到,大灾面前,报社与行业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更能体会到中华合作时报社打造中国重要传媒机构的雄心。

  第二次落泪:胜利凯旋同仁相迎

  出发之前,我买了两个铁哨子,我叮嘱同行的同事员军虎,右裤兜只放铁哨,万一埋在地下,吹哨子要比呼喊救命管用,还节省体力。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写一份遗书。然而转念一想,小心一些,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危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直觉还是有一定道理,危险处处存在。在灾区里,尽管我们都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开展报道工作,但是仍然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有些现在想来还是感觉万幸。例如有一次我随当地农资公司往山上运送方便面、矿泉水等救灾物资,忽然山上滚下来一块巨石,司机急忙左向打把,石头正好落在了汽车的右前方,总算躲过了一劫。我们下车查看,那块巨石有一层楼高,距离汽车只有十公分的距离!而我们左边正是万丈山崖,防护墩都被地震破坏得不知所踪,无论遭受巨石压顶还是跌落山崖,后果一样不堪设想!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在报社的部署下,开展了一系列报道工作。在奔赴灾区的路上,我给同学发了一条短信,同学的回复让我至今想起仍然很受触动:“过去一直觉得英雄离我很远,现在看来,英雄就在我的身边。”“英雄”的滋味并不好受。在灾区,我与当地供销合作社同事们挤在一个帐篷里。地震之后当地的天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白天最高气温能到40度左右,晚上冷得都要盖被子,并且雨下得很大,大家都有晚上被水泡醒的经历……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特别亢奋。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根上网线,还要先让供销合作社办公用,半夜才能轮到我来用。所以经常一个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但是天天总有似乎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这样的状况,一直坚持到5月29号,即临离开灾区前一天。

  临走前一夜,我跟员军虎两人都没任何睡意,播放着手机里的歌曲,一直到没电为止,此时一种惆怅涌上心头: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种跟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并且更充分地体会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价值。然而,这一切很快就要过去了。我们又要回到那个平静、安定的生活中去,又要开始看似“平淡”的采编生涯……

  飞机降落到首都机场,惆怅的感觉仍然萦绕在心头。似乎,我还没有走出在灾区的17天的特殊报道经历。直到看见领导和同事手捧鲜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的精神为之一振,疲惫、劳累被一扫而光。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车到报社,我打开车门,报社领导和同事们都在门口迎接我们。接过当时的副总编辑查迎新递过的鲜花,听到那一声饱满深情的“辛苦了”,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赶紧转过身用手擦干,跟同事们欣喜相见。

  地震灾区采访的日子,对我来说,那是从事记者生涯一段尤为宝贵的经历,我很感谢报社能够给我提供一个如此难得的机会,让我亲历历史、见证国难,让我在新闻的道路上更快成长……

(王凯山)

(作者原系《安全时讯》、《经济新闻》记者)


 

  时报的追求

  一盏智慧之灯

  第一次看到《中华合作时报》应该是1995年10月中旬的一天,那时我在一个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做事,准确地说是在叫八达的县城当地基层社做副主任。也是这个月6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之后创办的行业机关报的日子,拿到报纸之时,耳目一新,从此我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中华合作时报》是一盏智慧之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我是个供销合作社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高考上了广西供销学校的一个分校,毕业后分到故乡边远的一个小乡西林县西平乡供销合作社。由于爱好文学,开始写东西,在地市级报刊发表一些作品,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不到两年,我离开乡下调到城里的土产公司工作。时隔不久,我又到县供销合作社工作,而当有一天领导下发一纸公文,我再次下到乡镇基层社工作时,心里有些低沉,那已经是90年代初的事情了,当时供销合作社系统全部落入低潮,于是,我向县社领导请假,一个人莫名其妙的走一趟广东深圳、海南等地……感到外面的世界精彩而无奈。那阵子,说句心里话,我仿佛看不到供销合作社的未来。

  迷茫之时,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同时《中华合作时报》诞生,报纸把党中央惠农的“喜讯”传达到农民群众的耳朵里、心坎上……

  嗅着该报的墨香,我心里一阵冲动。是的,供销合作社根植农村,情系农民,魂牵农业,与“三农”息息相关,因而,我从该报的篇目中看到了各地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状况,也看到了供销合作社跨越式的未来。

  《中华合作时报》的创办,激起我的创作欲望,有《踏步九月》、《渴望激情》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在编辑老师的厚爱与关心下,被“黎明”副刊刊用了,其他如消息、通讯等反映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稿件也被各版刊用了……

  几年后,1998年初,由于我的文字见诸各报刊,命运也有所改变,上级领导把我从一个边远小镇调到广西百色市里的供销合作社来,负责办公室工作。于是,我把笔触伸到基层社、各村屯,把涉及“三农”的新鲜事、新变化、新发展等诉诸笔端,采写的《把供销社推向法治化的轨道》、《那毕供销合作社连续20多年实现盈余》等文章分别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了。同时,我的文学创作水准也不断得到了提升,作品先后在《山西文学》等50多家报刊发表,到目前我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多篇章,分别荣获各级文学奖项。2008年1月,我加入广西作家协会,成为一名作家。

  如今,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非常支持供销合作社工作,不但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而且落实了县区级供销合作社机关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每年中央一号文都明确了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尤其是2009年国发40号文件的颁布,加快推进了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右江区社的社属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基层社改造进展良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生产基地规模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成绩斐然……全系统购销利润逐年取得同步增长。

  我想,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与《中华合作时报》政策宣传等分不开的,而我的进步,更得益于《中华合作时报》,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智慧之灯!

(梁 伟)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供销合作社)


  时报的读者印象

  《中华合作时报》创刊15周年了,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作为通讯员的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华合作时报》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重要喉舌,它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具体措施,不断报道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事件;深入跟踪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要闻新事,供销合作社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它是开拓视野、展现风采,推介供销合作社一个不可取代的时事窗口。我从《中华合作时报》上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看到了全国总社紧跟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切实有力举措,听到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职工在总社的带领下奔小康、向现代化目标前进的脚步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合作时报》堪称我的一位助学习、促进步的良师益友。

  愿《中华合作时报》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沿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昂首阔步前进!

  

  ——重庆市丰都县供销合作社 秦大荣

  

  15年风雨同舟,15年相伴相知,15年呕心沥血,15年谱写华章。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就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中的一名营业员。如今,我与《中华合作时报》一起成长,被提拔为县供销合作社工会主席,仍然分管县社办公室工作。

  我要衷心感谢报社对我的教育和培养,并且祝愿我们的报纸越办越好,内容更“新”、版面更“活”、文字更“精”,办得更加有特色、有风格、有深度、有趣味、有影响力,为繁荣供销合作社事业,创造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河南省获嘉县供销合作社 夏国强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15年的时间转瞬就过去了,然而,《中华合作时报》给予我的帮助、教育、激励,我始终没有忘记。今天,每当人们一提起《中华合作时报》,我总是充满一种深情,我感谢《中华合作时报》让我看到了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美好前景,让我安心在供销合作社工作。这种深情,它穿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向远处延伸,如日月无尽的光华,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永远激励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 朱京平 

  

  《中华合作时报》图文并茂,是总社的机关报,是供销合作社前进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促进者,更是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足迹进步历程的见证者。它助我在供销合作社路上锐意创新、再创佳绩。

  我爱《中华合作时报》,因为我与它血有浓于水的不解之缘。

  ——山西省黎城县供销合作社 李灵民

  

  《中华合作时报》牵手我在新闻写作芳草地里漫步走来,她打开知识天窗,给我智慧、力量,设置我人生新的坐标,我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作为该报通讯员的我会沿着这处坐标航线,一如既往走下去,成为一名60后供销合作社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安徽省宿松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王会光

  

  《中华合作时报》苍劲挺拔的行楷报头,犹如一片烈焰般的大红底色,精妙的版面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几度风雨兼程,几度相伴相知。如今,《中华合作时报》已迎来15周岁生日。回顾为《中华合作时报》写稿的3年历程,作为一名“新学生”,留给我的感慨太多太多。我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有了它而得到快速提升,“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中华合作时报》各位编辑老师的一半!

  ——江苏大丰市供销合作社 蔡根青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