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路径与措施


  抓好班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班组长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实工作中,个别班组长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不能有效发挥班组长应有的作用,仅靠领导干部巡查,远远达不到安全动态管理要求。在经过调查和研究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当前制约班组长作用发挥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三点。

  只会低头干,就是管不足。当前,个别班组长不能认识自身在安全管理中应当扮演的角色,片面认为班长就要带着干、带头干,而忽略了自身的管理职能。

  会管也会干,就是劲不足。调研发现,在思想存在问题的班组长中,五分之二的人是因为工资偏低而使工作变得消极,五分之二的人存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思想,五分之一的人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这些都是导致一些技术过硬、有真才实学的班组长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去学习管理、参加管理的主要思想症结。

  想干也想干好,就是能力不足。当前,我们企业的大部分班组长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年龄也大都在30岁以上,他们都是从一名很普通的采煤工、掘进工走到班组长这个位置的,他们具有非常出色的技能和现场工作经验。但在现场的安全管理中,有个别班组长由于缺乏学习,对质量标准、对安全管理和工作优化的掌握和运用表现十分勉强,他们也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提升班组长管理水平路径与措施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坚持运用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班组长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手段及时了解班组长的“短处”,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班组长的成长和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班组长的内在潜质。

  1、一方面要大胆实施考核,一方面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定期向班组长就其评价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在指导帮助被考评人存在不足时,也帮助自己纠正在评价过程中的偏差或不足,沟通探讨改进之道,增强实效性。

  2、“评价”和“分配”是班组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班组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往往也是最难的管理,不能让缺乏工作能力或资历浅的班组长,在发现未达到工作标准的时候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甚至对业绩优秀的班组长产生嫉妒情绪;同时也要让业绩优秀的班组长在得到丰厚待遇的同时看到自身的不足,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3、赋予班组长在现场安全管理中的“六大特权”。即:对当班范围内的任何地段行使有安全检查权、对现场安全隐患有建议处罚权、对现场问题有安排整改处理权、对不服从安排意见的有建议处理权、对运转异常的机电设备有停止使用权、对当班发现的严重安全隐患有停止作业权。

  4、开展好“十佳”班组长评选活动,将业绩考核体系实施于具体行动上,使考核与激励、责任于报酬统一起来,让班组长在经济上有优越感、自豪感,在政治上有归属感、有奔头。让班组长参加专项安全检查,一方面为班组长学习其他区队、班组的工作经验提供一个机会,另一方面为班组长提供一个参与全矿安全管理的平台,在检查中学习和提高。

  二、建立健全班组长责任制,明确班组长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切实负起必须承担的责任。为强化班组长的责任,应按照班前会-入井-工作前-工作中-交接班-升井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和透明各项班组管理制度。

  1、“完善”,就是查找班前提示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制度、规范班前会、班组技能培训、班前安全宣誓管理等制度当中存在的漏洞,依靠精细化考核手段做好现场安全交接班、安全隐患排查、生产组织等工作。

  2、“透明”,就是要通过精细化考核、班委会讨论等方式,改变班组长个人说了算,管理独断专行现象,绝不能出现班组制度说变就变、说改就改、开小灶等现象,影响安全制度的连续执行,打击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三、不断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为提高班组安全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很多班组长埋怨自己文化程度低,对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安全素质参差不齐的班组内职工站在一条线上,必须不断提高班组长的管理水平。

  1、加强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让班组长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明确如何才能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自己要如何去教育班组的职工做到安全。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业务管理能力。在生产过程中,每一项工作过程中都不是独立的。所以,班组长必须掌握相关的技术,深入了解每一个相关的生产环节,这样才能把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帮助职工解决技术问题,保障生产效率。

  3、加强对班组长的政治素质教育。管理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思想。班组长是一个班组的标杆和核心,班组长的政治素质是班组职工的榜样,思想道德素质、政治文化素质一定要高,工作态度要端正,这样才能在职工中时刻起到模范作用。

  (刘保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