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茶”字产生较晚,茶字的前身是“荼”。长期以来,人们对“荼”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但其含有茶义是确定无疑。当初这种叫苦荼的即原生茶树。由于“荼”字歧义,在使用上带来不便,随着后世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料的普及,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确定的新字来代替它,此即后来的“茶”字,一直沿用至今。从荼到茶,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分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茶”字象征着长寿。1983年,冯友兰(1895-1990)先生与金岳霖(1895-1984)先生都到了八十八岁,冯先生撰了一副联,贺金先生寿,上联便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字可分解为八十八,故八十八岁又称为“米寿”。“茶”字可拆解为廿和八十八,故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这是对金先生的祝贺,并以茶寿相期。
“芳茶冠六情,溢香播九区。”这是古代诗人对茶叶的高度评价。唐代诗人白居易升任东都洛阳,元稹写了一首以《茶》为题的宝塔形送别诗:“茶, 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音掉)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首诗从自然可见的茶叶外形描写起,生发到茶道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态,从茶自身视角以拟人化手法写它与外界关系。“碾雕”与“罗织”则写茶叶的炒制与筛选步骤,“铫煎”与“碗转”两句,写出“铫子”煮茶、用“碗”转动漂去水面上的茶沫尘花之类。末四句是全诗题旨所在,“夜后”与“晨前”说茶与晨昏相伴,与朝霞明月相处。最后两句,点出茶道最高理想境界是:既能够“洗尽古今”,又能展望“醉后”的未来。
茶是人们心中纯洁、美好的象征,正如女子象征着人类生生不息的未来。人们年复一年地采摘着洋溢青春和生命的绿色的茶,啜饮品尝与爱情的辛涩和芳香,正是因为茶如女人。从唐朝开始,茶便作为少女的美称。据李济翁《资暇集》记载,公主,郡主当时就被称为“阿茶子”。钱钟书《谈艺录》以为“茶”是“姹”的音转,因为《说文解字》;“姹。少女也。”金代元好问《德华小女五岁能诵余诗数首以此诗为赠》:“牙牙娇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唐人以小茶为小女美称。后以“茶茶”为少女的昵称。明朱有燉《元宫词》:“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到了元代,茶作为女子名已是很普遍的事了。如《水东日记》有“孙女五:小茶、三茶、增茶、顺茶、相茶”的记载。而国外把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的例子,最有名的大约就要算“茶花女”了。
(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