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0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缔造新派红茶——“信阳红”的领导者

黄一行

  清洁化生产的五云红茶加工车间。
  五云生态茶园一角。

  信阳红,信阳人的又一张新名片。信阳红的诞生,对于盛产绿茶的信阳来说,生产红茶是一场观念的嬗变。

  “教科书上说,信阳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生产红茶。” 这仿佛是个魔咒,禁锢了信阳茶产业创新的脚步。 这一魔咒的打开,让信阳茶界多姿多彩起来,这一红色的巨变,让茶农笑了起来,也让信阳众多企业忙碌和充实了起来。那么如何面对这一红色的“巨变”,成了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共同值得深思的课题。 

  红茶市场的新时代

  十七世纪中叶我国首创小种红茶制法,是生产历史最早的一种红茶。十八世纪中叶,在小种红茶制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工夫红茶制法。工夫红茶是我国的传统产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曾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占统治地位。我国红茶制法于十九世纪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

  由于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不足,导致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红茶主导地位逐渐走向衰弱。但是红茶消费是国际茶叶消费的主流,红茶贸易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占国际贸易量的80%左右,红茶消费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消费量最大,消费人群最多的茶类。

  中国红茶有着非常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有其它茶类不具备的良好口感,代表着优雅、悠闲、和谐、甜美的生活品质。随着国外红茶在中国市场的推广以及国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国广大消费者也一定会逐渐接受并欢迎中国工夫红茶。近两三年来,一股“红茶热”悄然兴起,大有一场“红色风暴”之势。以“金骏眉”、“银骏眉”的创制成功为“金字招牌”,在坦洋工夫恢复生产的带领下,福建省成为近三年来红茶市场发力较大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以来,国内红茶品牌数量暴增近百种。 生产红火的背后是市场的推动,随着我国茶叶消费市场多元化,在企业强势宣传推介的引导下,国内红茶的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年轻一族、城市白领认为喝红茶是一种新的时尚。因此,未来国内红茶消费市场增长的空间会很大,一定会迎来红茶消费的新时代。

  百年五云,以茶载道,争做中国茶行业的领航者

  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重点扶贫企业,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统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营销、贸易、文化旅游、茶油生产六大产业,下辖12个子公司和8个茶叶专业生产场。拥有生态茶园基地10万余亩,拥有“龙潭”、“五云山”、“陆羽”三个品牌。拥有上市销售的6大系列300多款茶叶及茶相关产品。 

  公司秉承“视质量为生命,靠诚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严谨、扎实、稳健地走好质量管理的每一步。 2002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2005年通过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2006年通过HACCP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龙潭牌信阳毛尖以总分第一获得“世界绿茶大会”中国区绿茶金奖;2008年3月,“龙潭”牌茶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茶被上海世博园企业联合馆VIP室指定为贵宾接待礼品用茶,同年,集团公司被评为“新中国60周年茶事功勋企业”。 

  百年五云,以茶载道。怀着对茶事业的执爱,对未来的希冀和信心,凭着二十多年来的积淀,五云集团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2008年起,集团公司实行产业链的前后向一体化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调整,进行产业链的整合。本着诚信、创新、卓越、高效的理念,在百家争鸣的茶行业中独树一帜,在“做中国一流茶企业,创世界知名茶品牌”愿景引领下,怀着高昂的激情,载着文化的自豪和社会责任,五云坚定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信阳红,一茗天下

  “淮南茶,光州上……”,信阳毛尖历史的荣耀,尊贵的品质,珍稀的资源,似乎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给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财富。一年一季,大量的优质茶资源被浪费,如何突破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让当地的茶农们尽快地富裕起来,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一直以来是信阳市委市政府深深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企业一直努力突破的发展瓶颈。

  站在行业高度,敏锐把握行业动态。基于对未来红茶市场的准确判断,集团公司果断决策研发生产信阳红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拨付专项资金,制定了详细的百日攻坚计划。在专业技术上,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派出专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外出安徽、福建等红茶原产地,实地学习考察,积极推进信阳红茶的研发试验制作。

  通过实地考察对比,结合信阳毛尖茶鲜叶原料的小叶种等品质特点,以综合利用夏秋茶鲜叶资源为指导,结合我国高等红茶出口能力不足,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现实,我们进行产品市场创新,将信阳红茶定位为高端功夫红茶。

  在信阳红茶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保持信阳毛尖茶的条形精美的优点,解决信阳夏秋茶茶多酚含量高、口感苦涩的问题,在产品的研发阶段,经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在借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在制茶专家的现场指导下,逐步掌握并完善了一套信阳红茶独特的加工工艺。主要表现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艺阶段的创新上,尤其在发酵工艺上,最为强调温度、湿度、鲜叶表面温度、发酵时间的精准控制,以叶片变铜红色、青气消失、现出清新花果香为适度。区别于祁红的“甜花香”,俗称蜜糖香。有别于川红的桔子香气;滇红的鲜浓香气。

  通过中国茶行业专家的鉴定,信阳红茶外形条索紧细多金毫,色泽棕润,内质汤色红亮,甜香持久,滋味醇厚甘爽,叶底嫩匀红亮。信阳毛尖由绿变红的华丽转身,给信阳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了信阳红的娇媚和艳丽,回眸一笑百媚生,信阳红,一茗红天下。 

  品牌上天,渠道落地,争做新派红茶领导者

  在针对信阳红的营销上,五云集团实施并坚持品牌营销,精准选择目标客户,具体的说也就是“品牌上天,渠道落地”的营销策略。

  所谓“品牌上天”,也即是说,针对“信阳红”的营销第一重要的是塑造高端红茶的品牌形象,我们给她的定位是“新派红茶的领导者”。所谓新派红茶,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品类新,信阳红有别于祁红、滇红、闽红、川红等传统红茶,是中国最北方的红茶产区;第二,口味新,信阳红,滋味醇厚甘爽,有别于其它类红茶;第三,工艺新,信阳红对发酵工艺的苛刻要求,也有别于其它红茶类;第四,原料新,信阳红的原料选用信阳毛尖的芽头制作,其芽头的珍贵和匀整,也有别于其它红茶类的原料。所谓行业领导者,首先是对新派红茶品质的保证,其次是对新派红茶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品牌塑造、优质服务等方面的承诺以及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

  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上,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在电视、电台、报纸、在户外广告、直投杂志、网络媒体等媒体上发布广告,实现产品品牌的渠道传播全覆盖。

  在“渠道落地”方面,首先要构建信阳红“茶”产品的金字塔,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和销售诉求,开发出系列产品,打造完整的信阳红茶产品线。 第二个方面内容是实现公司现有营销渠道产品全覆盖,包括直营专卖店、加盟店、店中店、专柜等,在传统的红茶产区和非红茶产区打开销售通路。最为重要的是关注国内市场的同时,要积极开拓国外红茶市场,逐步拓宽信阳红的国际营销渠道。为此,公司已经于9月份召开了面向全国客商的信阳红新品推介会,现场到会客商300多人,涵盖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等产茶区和非产茶区茶叶经销商。这次活动,不仅在产品的渠道推介和拓展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品牌塑造、品牌影响力的拓展方面也同样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第三,我们要在北京、郑州等重点中心城市启动信阳红红茶产品推介会。第四,我们计划在重点城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召开红茶品鉴会,实现产品和销售者的零距离接触,推动体验式营销。 

  把握红茶市场新时代,遵循规则,关注未来,走向辉煌

  在信阳红市场销售高峰期到来之前,我们要抓住机遇,在竞争激烈的红茶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红茶序列中塑造“信阳红”的品牌形象,扩大“信阳红”品牌影响力,以迎接红茶新时代的到来。

  做品牌,首先要做标准化,做“信阳红”的品牌,更应做标准化。我们期待着政府的统一规范和指导,实现产品、质量、包装、价格等营销因素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我们要尊重市场规律这一看不见的大手的统一指挥,严格遵守相关商标法的法律法规,树立“信阳红”市场信誉度和美誉度,维护好“信阳红”的品牌高度,大家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积极地推进“信阳红”产品的标准化体系建设,维护产品标准的纯结性、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2、严格制定并遵守市场运营的价格、渠道、宣传等一系列营销制度体系。

  3、坚持以富农惠民为宗旨,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链体系,带动茶农及其它企业的发展。

  “信阳红”带给信阳的不仅仅是茶产业的延伸,它将成为信阳人的又一张新的名片。大力发展信阳红茶成为茶企共同的责任,作为知名企业,五云集团深感责任重大, 五云集团将以此为己任,勇当“信阳红”品牌形象的代言者和塑造者,为“信阳红”红遍天下提供新的力量,为中国红茶的光大和发展做出新的努力,我们也坚信“信阳红”的新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成功的背后,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在20多年的发展中,五云倾注了辛勤的汗水,在磨砺中铸就了自己的坚韧,继承着中国茶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中国茶文化的希望,用智慧和勤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尊重。态度决定一切,怀着高昂的激情,载着文化的自豪和社会责任,五云坚定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