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结颇多,错综复杂,影响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哪些?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把小额信贷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推进?推动、扶持小额信贷走向灵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本届微型创业奖活动关注的核心议题。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花旗集团)第六届微型创业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在本届微型创业奖的评选活动中,包括农村信用社、 城市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妇联、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及扶贫基金会在内的5大评选系统,共向评委会提交350份申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以往。
小额信贷迅猛发展的背后是社会各界对小额信贷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的肯定,以及基于这份认可而付诸的多方面努力。但是,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气候的好转、金融生态的改善、体制和机制的完善、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等。
症结颇多,错综复杂,影响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哪些?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把小额信贷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推进?推动、扶持小额信贷走向灵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了本届微型创业奖关注的核心议题。
先天不足 遭遇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公益性的小额信贷机构有100多家,而商业性的小额信贷公司已有2000多家,此外还有农信社、商业银行等主体正以商业性半商业性的方式致力于小额信贷事业。
从覆盖率的角度来看,公益性的小额信贷余额为10亿元左右,而在农村地区,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的贷款余额总额近7000亿元,农户覆盖率达三分之一左右。
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发展与近年来中央支农惠农的指导思想密不可分,也与各项政策的逐渐宽松有关。另一方面,商业性小额信贷只要秉承“利润覆盖成本”的原则就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事实上,很多小额信贷的贷款者并不介意小额贷款的“高”利率,有的贷款者在贷款时甚至并不知道利率究竟是多少,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是方便和快捷。出于上述原因,商业性的小额信贷机构自诞生起便享有许多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即便如此,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据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教授介绍,在最贫困地区对最贫困群体进行扶持的基本上都是公益性的小额信贷机构。
作为中国小额信贷领域唯一的全国性会员制协会组织,中国小额信贷发展促进网络把由社会组织建立的公益性扶贫小额信贷机构称为“弱势组织”。这些组织由于受到缺乏制度性的融资渠道、自身经营能力低下以及合法身份缺失等问题的制约而迟迟难以步入发展快轨。
突破僵局 期待政策支持
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难,杜晓山教授表达了他的个人观点:“我们希望政府能出台一个政策,或者是暂行规定,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中央有关文件,尤其是2004年以后的中央1号文件,都非常清晰地谈到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的作用。2006年1号文件中曾专门强调,支持和鼓励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社团法人发起的各种小额信贷机构,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管理办法。杜晓山认为,一直到今天,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的这个要求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要搞好农村金融和微型金融,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他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高峰论坛发言中强调:“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也许会出现问题。”
“当各种政策都有的时候,关键是落实。”焦瑾璞进一步提出,有必要让地方政府承担分层次监管的作用。地方政府至少可以做四方面的工作:在国家政策的规划指导下做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规划;在本地区行使金融监管的职责;处置地区性的金融风险;净化金融发展环境,特别是要保证地方上的司法公正。焦瑾璞甚至发问:是不是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成立一个单独的微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
在政策法规已有的前提下,杜晓山提倡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的小额信贷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我们的政策仍然比较保守”,杜晓山说,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宏观层面、中观层面的支持鼓励不足。
目标锁定 直指普惠金融
按照学理上的界定,在中国小额信贷应指单笔10万元以下的贷款。因此,小额信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常常与“扶贫”二字紧密相连。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颁奖典礼的致辞中所说:小额信贷是脱贫致富的工具。但他同时强调,“小额信贷可以帮助自己致富,也可以帮助别人致富”,这一点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所倡导的“普惠金融”是相一致的。
小额信贷的贷款主体主要有农户、个体户、微型企业等,这部分人是现有金融体制中的弱势群体,也是现有金融体系下的盲区和空白点。杜晓山教授也认为,小额信贷最关注的就是欠发达地区与弱势群体,现在谈小额信贷实际上是在谈普惠金融。只不过普惠金融的概念中还包含有中小企业贷款。
当眼光不仅仅局限在扶贫上时,思路也可以更加灵活:依靠大型商业银行,成立为微型金融机构服务的批发性供资机构,以解决草根金融制度性融资难的问题;依靠于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和管理也能在部分程度上解决微型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虽然小额信贷业务有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的特征,但也并不是完全无利可言。事实上,仍然有一些商业性或者半商业性的金融机构承担着小额信贷甚至是公益性小额信贷业务。部分金融机构还把占领金融服务空白点作为发展规划的长远布局。
普惠金融精神诉求与当今中国社会整体精神价值诉求不谋而合。其意义与价值已经超越了“完善中国国内的金融体系”这一单一诉求之上。“普惠金融是我们必须发展的。而这个发展和我们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完全相容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杜晓山这样看待普惠金融。
可以说,小额信贷是一项具有社会效益和商业可持续的金融创新,是一项具有公益色彩的金融服务。为了让小额信贷的普惠性充分发挥出来,杨再平副会长认为还要从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创新小额信贷模式,提高小额信贷的效率和效益,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和环境,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综合考量和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