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民有三盼,一盼生病了有地方医治,二盼孩子们有地方上学,三盼乡里有个农信社能方便我们办理存贷款。”6年前,到边远山区调研时,一位村支书的话深深印刻在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刘乃云心中。3年前,贵州省联社开始全力推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工作。在艰辛付出的同时,刘乃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267个网点:
惠普金融服务背后的艰辛
自2007年起,贵州省联社就分期对全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指导全省各联社制定网点建设规划和目标,采取设立固定营业网点、开展定时定点服务等方式推进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工作。
“截至2009年末,贵州省农信社新增金融服务网点267个。同时,为填补边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空白’问题,贵州省农信社还建立了4210人的支农联络员队伍,部分联社还在村级设立了‘村级服务店’、‘驻村金融服务办’、‘村级便民服务点’等机构,进一步健全了服务网络。”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刘乃云介绍说。
不过,他也告诉记者,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惠农一折通”平台的搭建,267个金融服务网点的建立,付出是极其艰辛的:
“首先是网点建设成本高,亏损严重。经济决定金融,由于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大多位于边远贫困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业务量小,所建网点不仅达不到保本点,而且各种费用还有所增加,可能面临长期亏损。以贵州省开阳县翁昭村便民服务点为例,建设该服务点硬件投入要20万元左右,员工需要4人,加上房租、水电、网络、监控、保安等费用,这个点每月支出大约4500元,一年下来就要5万多元。而这里每月的交易量只有500笔左右,交易金额相对较少,贷款量就更少。从盈利及成本核算考虑,亏损在所难免。
“第二,代理业务繁重,可开发金融资源较小。由于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力,产业特色不突出,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大部分农户无闲置资金存入信用社,无贷款需求发展生产,有需求的也怕承担风险不敢贷款,导致可开发金融资源较小。
“第三,网点地处偏远,安全运行难。250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大部分位于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山高路远,环境恶劣,普遍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道路状况差,网点和流动点现金押运及网点运行面临较大安全隐患。此外,一些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电力、通讯供应不稳定,给网点正常经营带来极大不便。
“第四,农村金融生态坏境较差,信贷风险大。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营业网点办理小额信用贷款服务的是更加弱质的农业和贫困的农民。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居住地分散边远、农村信用社宣传力度欠缺等原因,农民金融知识匮乏,加之小额信贷无需抵押担保,某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如果有个别借贷不还的示范效应发生,就很容易造成拖欠贷款行为的大面积蔓延。而农村执法难度较大,小额农贷分散、执行成本高,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第五,农村信用社发展阻力大,自身‘以城补乡,以丰补歉’能力还不强。虽然2009年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全额兑付了88个县(市、区)农村信用社专项央行票据10.53亿元,消化了一些历史包袱,但由于长期承担大部分政策性支农业务,50年来累积的历史包袱仍然很重,风险较大。此外,对农村信用社的歧视政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上级部门规定下属机构‘只能将资金定期存入国有商业银行’,这种需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信贷支持责任,又不让资金存放到农村信用社的做法,使基层农村信用社员工颇有怨言。”
可持续发展:
对实现全覆盖的思考
针对贵州省农信社在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中遇到的困难,刘乃云对彻底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在政策上扶持,降低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营运成本。2010年中央财政专门出台了文件,规定“中央财政对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但从目前全省267个新增网点的运行情况来看,按贷款额来进行补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压力仍然很大。金融服务全覆盖,让农民都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在通讯通道、营业用房、费用补差、安全保卫、消防要求等方面为网点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加大对服务网点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应给予农村信用社优惠的财税政策扶持。
第二,要加快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提高新建网点支农积极性。建议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着力构建农业信贷投放的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贷款担保机制,尤其是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以有利于农业风险的分担与转移,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此外,还应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推广和发展农村各类贷款“联保”模式,降低金融服务网点的经营风险。
第三,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网点得以健康发展。要支持金融服务网点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切实承担创建农村信用工程的责任,帮助农村信用社提高资产质量,维护债权,加大对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为农村信用社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服务网点应承传信合文化,坚持“从农民中来,到农民中去”,勤走村串户,熟悉农民,了解农民,关心农民,把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扎实,尽量规避各种风险。
第四,给予农村信用社宽松的监管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以城补乡,以丰补歉”的能力。目前,全省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网点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在履行社会职责,商业可持续性不强。由于新建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网点建成后信贷规模小、盈利水平低,在短期内将影响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核心监管指标的提升,难以达到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评级和央行后续监管指标要求,故建议在政策上对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信用社采取倾斜性的扶持,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指标要求有所放宽,增强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取消对下属机构或专项资金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的歧视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