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9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言“延退” 须慎重

卓 语

  国新办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于是,“延迟退休”再一次被提出来,成为热门的话题。就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公众形成力挺和反对的两大派,但反对“延退”的占多数。(9月14日新华网

  媒体对支持和反对“延退”两派的理由都进行了梳理。比如,支持者的理由主要有三条:有些岗位需要有经验的老手;可弥补养老亏空,缓解压力;“延退”并不影响退休者所拿的养老金总量。从这三条理由来看,支持“延退”的理由非常苍白。

  有些岗位的确需要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而经验丰富往往与年龄成正比。但是,对一些“老手”的需要,并不一定非要通过延迟退休来实现。力挺派在证明自己正当性时,举出一个例子,有些专业人士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在职场上依然很有竞争力,不少单位乐意反聘这些退休后的求职者。但这个例子,恰恰说明,要留住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用人单位完全可通过返聘的方式。退休并不等于专业人才的价值就被消灭,按期退休也并不等于他们的总价值会减少。

  那么,“延退”是否真可缓解养老资金压力呢? 缓解养老资金压力,无非是两个途径: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力挺派认为,“延退”可增加养老金,说推迟一年退休,全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这种说法,其实很容易被证伪。决定养老基金总量的,是全国交纳养老保险的岗位总数,而不是退休的年龄。很简单的道理,有人退休,就有新人补上,新人照样要交养老保险的,“延退”并没有改变交纳养老保险的人数,只不过,是由老人交还是有新人交的问题。只有在社会就业岗位总量足够多,就业人员供不应求的情下,“延退”才能增加养老保险交纳人数,增加社会养老金总量。但现实恰恰恰相反,现阶段我国就业岗位少,失业人数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至于“延退”是否能减少养老支出,力挺派的第三个理由,恰好作出了回答:“延退”并不意味着少拿退休金,缴费时间长,缴费多,领取退休金的基数就高,每月的养老金拿得就越多。力挺派是想说明,“延退”并不损害劳动者的利益,但这同样说明,“延退”并不能减少养老金总支出,唯一产生的效果,就是把现在该支出的退休金,拖后几年发放,通过欠账的方式,把目前的困难放到后几年。那么,过了这几年后,压力是否会减少,取决于养老基金运营的效益。而几年时间内,是否会发生养老基金迅速增值的奇迹,这一点,似乎没什么迹象能让人产生很乐观的估计。

  倒是强制性“延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对社会公平的损害。我们知道,就业岗位的提供,一方面靠增加就业总量,一方面靠现有岗位的腾空。特别是现阶段,中国存在着“就业弹性下降”的问题, 20多年前,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创造工作岗位240万个,现在却只能创造70万~80万个岗位,也说是说,现阶段新工作岗位增加,更多靠老年人的退休。而恰恰年轻人就业是非常严峻的问题,每年有2000多万人在求职上嗷嗷待哺。这时候推迟退休,是在损害年轻人就业,这是很大的不公。

  “延退”还会造成该退的人不退的问题。对于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他们其实是不担心退休的,因为他们退休后同样可找到发光发热的地方。不愿意腾出位置的人,很可能是那些在现有岗位获利丰厚而又对工作岗位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人。有网友总结,赞同延长退休年龄的无非是这么几种:恋其高位者、工资福利优厚者、养尊处优者。只享受好处,并无多大贡献,或者说贡献远远小于所得,却长期让这种人占据岗位,这是第二层不公。

  另外,强制性推迟退休也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比如那些没有工作单位靠自己交缴纳养老保险而又生活困难的人,他们的很多生活期待,可能就在早点领取退休金。如果延迟退休,会在不小程度上增加他们的困难。

  所以,关于退休的年龄,必须慎重,必须全面考量现实情况,权衡利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