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渐昔品故乡水;
竟陵今存陆子泉。
这是一副写名人与名泉的茶联。湖北天门市唐代为复州竟陵县,是茶圣陆羽的故乡。竟陵城北门外有三眼井,陆羽曾汲三眼井水煎茶,后人称陆子泉,又因陆羽曾诏拜太子文学,故又称文学泉。建国后,建六角重檐攒尖亭,碑刻“文学泉”、“品茶真迹”。亭后有庙,壁嵌线刻陆羽像。
精茶煮清泉,宛如才子配佳人。明代张源著《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
陆羽评出天下宜茶佳水二十: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石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虾蟆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水第八;唐州柏岩县淮水源第九;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中零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唐代刑部侍郎刘伯刍学识渊博,也精于瀹茶品水,评出天下宜茶佳水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第七。
清代乾隆皇帝亦品评出天下宜茶名泉七品:京师玉泉第一;塞上伊逊之水第二;济南珍珠泉第三;扬子江金山泉第四;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第五;平山泉第六;清凉山水、白沙井水、虎丘泉、北京碧云寺泉第七。
然,广袤华夏,百川大河,万壑溪流。两足所至只是百疆爪痕,一口所品不过沧海一粟。岂能公允,又岂能尽美。于是留下了许多名泉公案,如天下第一泉有以上三处之外,还有唐代张又新认定的桐庐严陵滩水,明代朱权认定的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明代徐霞客认定的云南安宁碧玉泉,明代许次纾和清代刘献廷认定的黄河天上水,以及清代邢江认定的峨眉山金顶玉液泉,共有八处之多。
其实,烹茶之用水,不必强求,唐代张又新已有至理妙论,他在《煎茶水记》中说:“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
品高李白仙人掌;
香引卢仝玉液风。
这是一副写名人与名茶的茶联。唐代中期,湖北荆州玉泉山玉泉寺僧人、李白宗侄中孚禅师,以自制的玉泉山仙人掌茶赠送李白,李白以《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山仙人掌茶》诗致谢,仙人掌茶一举成名茶。诗人卢仝收到常州刺史孟简遣人送来的阳羡茶,品饮之后,写成《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致谢,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碗茶歌”,是最负盛名的古代茶诗之一。诗中有“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风欲归去”句。
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茶叶从最早的药用,发展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之一的大众饮料,以及作为东方赐予西方最有利、最卫生的饮料,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茶叶种植、制造技术的进步,道茶、佛茶的兴起,王室贵族的推崇纳贡,士林文人的赞咏倡导,产生了数千计具有独特外形和内质,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名茶。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有名寺,必产名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正所谓名山生名茶,名泉衬名茶,名工造名茶,名师品名茶,名人咏名茶,名茶传中华。
群英荟萃的名茶家族,历史上到底有多少种名茶,很难很难理清。稍记其全国名茶品类:
唐代:湖州顾渚紫笋,常州阳羡茶,雅州蒙山茶,寿州黄芽,歙州方茶,绵州兽目茶,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荆州仙人掌茶,六安茶,霍山天柱茶,雅州雅山茶,天目山茶,武夷茶,越州剡溪茶。
宋代(仅列新增者,下同):建州北苑茶,常州日铸茶,绍兴瑞龙茶,歙州谢源茶,洪州双井茶,云南普洱茶,余杭径山茶,雅州雅山鸟嘴茶,河南信阳茶,西湖龙井茶,苏州虎丘茶,歙州大方茶,歙州甘白香茶,歙州早春茶。
明代:婺州举岩茶,宣州瑞草魁,苏州天池茶,长兴罗岕茶,歙县老竹大方茶,休宁瑯源松萝茶,黄山云雾茶,石埭茶。
清代: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屯溪绿茶,洞庭碧螺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舒城兰花,泉岗煇白,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九曲红梅。
现代,除历史承传名茶外,新创名茶何止数百千种,恕不例举。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这是宋代范仲淹一副写茶道的茶联。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被后人称为《七碗茶歌》。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曾为赵州禅院主持,人称赵州古佛,谙于茶道,以茶喻禅。《五灯会元》一书记载:一僧新到赵州禅院,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禅师曰:“吃茶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到”,禅师又曰:“吃茶去!”院主很奇怪:为什么曾到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禅师唤院主,仍曰:“吃茶去!”这就是赵州茶,吃茶去,谂老三瓯之出典。茶禅一味若此,茶道无形亦若此。
茶道一词出于唐代,封演说“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刘贞亮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僧皎然说:“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它与道教、佛教、儒学互相渗透,又协同发展。茶禅一味,茶佛同心,茶通六艺。
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没有定义,没有标准,它是形而上的,要用身去贴近,用心去感悟。大道无形,大音稀声。《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即人道。茶,流淌于中华民族人民的身躯血液之中。茶,是活生生的人,是“娇女”、“佳人”、“余甘氏”,是“清苦居士”,“不夜侯”、“苦口师”、“森伯”。茶,可以使常人解渴,雅人养志,诗人性灵,贤人得道,道人成仙。
有人感叹日本茶道,认为中国无茶道,其实大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形,中国茶道没有日本茶道那般的程式化,常人难以领悟。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或程式化的茶艺,中国茶道则是美的哲学。而中国茶艺又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中国茶艺,因茶而异,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茶艺;因地而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茶艺;因人而异,有宫廷茶艺、文士茶艺、佛道茶艺、民间茶艺等等。
艺以示道,器以演艺,茶艺是茶道的形骸,茶道是茶艺的灵魂。精茶、好水、洁器、佳境,方可演茶艺、悟茶道。佳茗似佳人,悦目赏心;水以清、轻、甘、冽为美;器即茶具,金银茶具华丽,彩瓷茶具精美,紫砂茶具典雅;佳境,有环境、人境、心境、艺境。欧阳修说:“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徐文长说品茶要十二宜: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陆羽说茶宜精行俭德之人。独品可以得神,对啜可以得趣,众饮可以得慧。
茶通六艺,抚琴,奕棋,咏诗填词,泼墨书丹,把玩金石……
坐忆丹丘伴;
堂思陆纳宾。
这是宋代宋祁的一副茶人轶事联。丹丘子,传说是汉代仙人,曾在安徽黄山炼丹羽仙,陆羽称其为汉仙人黄山君。《神异记》记载:古时浙江余姚人虞洪到山里去采茶,遇一道人牵三头青牛,道人引虞洪至瀑布山,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饮茶,此山里有大茶树,送给你,日后你煮茶时,希望能馈些给我。虞洪果然在山中获得仙茗,并在家中设丹丘子灵位,常祭祀佳茗。陆纳为吴兴太守,性节俭,客至无论贵贱,只用茶果招待。
何谓茶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人是茶人,从事茶科学研究、茶文化创作、茶史历考证的人是茶人,嗜茶并对茶有“特别感觉”的人是茶人……茶人是一个广大的群体,茶人是茶的使者,茶人是茶文化的创造者、倡导者、弘扬者。
云天倘许同忧国;
粤海难忘共饮茶。
这是民国柳亚子赠毛泽东诗句,又是一副工整的好联。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中国农民运动干部,柳亚子在广州主持新南社,热情支持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两人在广州,品茶论道,纵议国家前途大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多次提到粤海品茶。1941年柳亚子《寄毛润之延安,兼柬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张曙时诸公》诗中有“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饮茶”。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柳亚子信曰:“广州别后,十八年中,你的灾难也受得够了,但是没有把你压倒,还是屹然独立的,为你并为中国人民庆贺!‘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欢茶’,这是你几年前为我写的诗,我却至今做不出半句来回答你。看见照片,样子老一些,精神还好罢,没有病罢?很想有见面机会,不知能如愿否”。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在我国古今众多的茶与名人典故中,粤海品茶是与国家前途联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一例。
岁岁为文,独言于纸;
生生所好,相期以茶。
这是一副茶人逸事联。杭州茶人之家与浙江省诗词学会于1990年创办品茶诗会。每年新春,美丽的西子湖畔,茶人、诗人集聚西湖国际茶人村,品尝第一杯新茶,激发第一棵诗芽。
回想起2001年的品茶诗会上,浙江文联主席叶文玲偶得一联:“生生所好,相期于茶”。茶自然是大家所好,也是一生所好。人们把108岁称为茶寿,新春雅集,相期于茶,祝祈大家健康长寿。佳联吉兆,博得茶人、诗人文思泉涌,佳对叠出。
浙江古籍出版社王翼奇认为,按平仄,此句应为下联,于是拟上联为:“岁岁为文,独言以纸”。
浙江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张学理拟上联为:“字字堪珍,最惜是墨”。
浙江省诗词学会会长戴盟拟上联为:“句句求新,述志以笔。”
西溪吟苑苑主钱明锵拟上联为:“代代共研,互砺其艺”。
西湖诗社徐先生拟上联为:“涓涓之流,同归乎海”。
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李茂荣先生诚挚建言:若是求工,将王句之“以”与叶句之“于”调换,则更为妥帖。细细斟酌,果然更佳:岁岁为文,独言于纸;生生所好,相期以茶。
写得一笔好字的诗人王翼奇、书画家唐诗祝,现场挥毫,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