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转变,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在众多改革探索中,农村金融服务“江西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的探索和经验有目共睹。通过探寻“江西模式”成功基因,我们共同思考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路径。
“江西模式”的基因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取得上述成绩的基础主要是近年来江西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大环境因素外,还离不开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对改革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江西农信社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全新战略理念带来的系统机制创新。江西省联社成立后,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以客户为中心,随需而变”的服务理念、“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实施互动战略,大力践行“推进规范化、提升竞争力、做出新贡献”的三大历史使命,着力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乡村银行”,不断从系统创新入手,为法人单位创造良好的经营机制。在绩效考评、薪酬设计、干部员工管理、有效激励、充分约束等方面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管理机制,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激励”的管理理念和“当期绩效决定薪酬,长期业绩决定升迁”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挖掘员工潜能。
江西农信社的发展得益于实施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互动战略。融入区域经济与政府、企业和中介机构互动发展,是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快速成长的致胜法宝。与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互动,形成农村社区金融市场上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与农村社区文明建设互动,实现优化信用环境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双赢目标;与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社互动,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问题;与政府社区基层组织互动,最大限度解决农信社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各级政府惠农政策互动,确保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并产生最大扶持效果。
江西农信社的发展得益于“成员行社+省级服务平台”这一农村信用社特色的架构模式。“必须遵循‘怎么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就怎么改’的原则,不应过多陷入模式之争。”对于众说纷纭并从未停止过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问题”,江西省联社肖四如理事长如是说。江西省联社成立后,一方面继续保持法人单位独立自主、机制灵活的优势,同时按照“遵照章程、民主管理;根据授权、依法管理;建立规范、科学管理;系统党建、相辅相成”的原则,加强对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搭建统一的产品研发推广、交易清算、电子银行、资金营运、风险管理、信息网络、规制建设、企业文化、教育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组织行为、公共关系和维权等十二大中心,有效解决了法人单位想办但办不成、办不好的事,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信用社“分散小法人对接金融大市场”的诸多难题,实现了“金融航母”式的战略转变。
江西农信社的发展得益于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江西省联社一直将信息化建设列为“十二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建立起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省数据集中,接通了现代支付系统网络,发行百福银行卡,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业务”,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与全国农信银系统,实现了“汇通天下”,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以金融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江西农信社的发展得益于有效的风险管理。江西省联社理事长肖四如提出,要始终把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日常行为,在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风险防范的要求,而不是将之作为事后的一种附加管理行为。省联社成立之初,就积极推行委派会计制,建立起独立的稽核队伍,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将全省农村信用社打造成“流程银行”。六年来,省联社累计构建360多个规章制度框架,先后颁发了56项基本规章制度,形成了数百个具体的执行文件。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成立之初下降40多个百分点,风险拨备从过去的负数上升到现在的90%多,案件频发的状况得到根本控制。
农村金融的困惑与展望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一着主动,步步主动,正在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但在行业管理与法人治理、服务“三农”与产权改革、银行监管标准与自身先天缺陷、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等方面仍有许多困惑,需要我们去探寻解决之道。
转化“省联社行业管理与县级法人治理”的矛盾,保持两个积极性。高层决策部门担心管理机构在履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侵害基层法人单位利益的行为。其实不然,首先,省联社作为省政府的管理实体,其本身为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最终风险买单的责任,他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其次,中国绝大多数县域经济仍处于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县级联社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经济基础不具备,内在机制尚未健全,不具备市场主体的资格。其三,全省农村信用社形成整体品牌优势,其抗风险能力不容小觑。
在我国广大农村城镇化过程尚未完成,农业未实现产业化的情况下,省联社对县级法人单位的管理应该更加严格。
转化“支持‘三农’与自身发展”的矛盾,实现和谐发展。其实这是个政策引导与企业市场化的问题。只有“三农”发展了,农信社才能长足发展,这与农信社作为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短期利益追求过程中,具有完全市场化能力的企业必定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要化解这一矛盾,国家应出台政策进行引导,农信社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与风险。下岗再就业担保贷款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即政府成立担保公司或建立相关基金,通过贴息方式来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投放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引导农民守住信用底线。
转化“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追求科学发展。农信社要通过实现短期利益,积极化解包袱,提升核心竞争力,解决生存发展的前提、夯实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实现商业化利益来弥补支农成本。同时,还要按照商业银行的监管目标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统筹发展,积极跟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改革模式的探索中,省级法人模式、省级联社管理模式,二级法人模式都是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基础提出的“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真正应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永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