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足以成就一个企业。
成功可以复制,但成功更需要创新。
几番斗转星移,当我们站在《超市周刊》十周年的门槛上,回首那些我们关注过、报道过、赞扬过、叹息过的企业,才发现,成功原来可以有多种诠释。
区域为王,称霸湖南市场的步步高,无疑是成功的;而生鲜致胜,专攻短板的福建永辉亦值得学习。资本开路的华润标榜,收购值得一试;而浙江供销则告知天下,农村市场大有可为。全福元为县级企业书写了一段零售传奇,而大润发则创造了零售业后发制人的神话……
成功可以复制,但成功更需要创新。
如今我们在此解读成功,品味这些十年中值得铭记的标杆企业,是为了下一个十年,可以看到更多企业的收获,是为了迎来中国零售业更加灿烂的明天。
——编者
备受推崇正被超越
没有人敢否认家乐福对中国零售业的贡献,尽管很多本土零售商不得不面对这个外资竞争对手,但近十年来,对家乐福大卖场模式的推崇却是不争的事实。
1995年,法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率先落户上海,并与上海联华合作开设了6家分店。为确保贴近消费习惯,家乐福各门店95%以上的商品在当地采购。源于本土的竞争,却比本土企业做得更好,这种带有现代商业文明的国际超市大卖场,顿时让业界耳目一新。
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大多有浓厚的“家乐福”影子,众多本土零售商从形到神都将其当作模仿对象。
不过,愈发激烈的竞争氛围,供应链的短板和市场战略的单一,让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十余年后开始遭遇挑战。店长离职风波、产品质量问题频出、退出西安市场、销售额被大润发超越……在中国零售市场被捧为“神”的家乐福,跌下了神坛。
经历了自主开店阶段的家乐福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希望通过转变弥补失去的机会。2010年7月,家乐福宣布与保龙仓合作,门店数据被171刷新的同时也打响了在华并购的第一枪,迈开了全球战略调整的步伐。
点评:只有阶段性的成功,而没有永远的成功。15年一直蛰伏于中国市场的家乐福,似乎正确地印证了这句话。曾经的中国零售市场大卖场业态的老大,因给中国带来大卖场的零售模式而光鲜一时,其带给中国零售业的意义不可磨灭。
区域为王“上市”标杆
说到区域为王,步步高绝对算个典型。
15年前,一个叫做步步高的杂食店从湖南湘潭市一家不足100平方米的超市起家,发展到现在的136家门店、80多亿的年销售额。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步步高15年来“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多业态组合的发展模式。
十多年前,在各大外资超市虎视眈眈一线城市之际,步步高绕道,抓住了中小城市这一空白区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密集开店,因地制宜,步步为营。如今的步步高已将门店开进湖南二三线城市的各个角落,继而挺进一线城市,在湖南市场占有绝对份额,成为湖南超市老大。
此后,步步高还将触角伸向了百货业和电器卖场,在湘赣市场拥有19家百货店和19家电器城。多业态的发展使得步步高的物流配送中心得以充分利用,也让其渗透了整个湖南市场。步步高也因此成为“中国零售业十年发展的经典案例”之一。
2008年的上市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步步高这只“民营超市第一股”。面临更加白热化的竞争,步步高在2009年引入国际零售管理团队,为达成“5年内成长为国内领先零售商”的愿望,步步高还在努力。
点评:能够从众多民营企业中脱颖而出,步步高一跃成为中小板块上的“明星”,源于其多业态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团队。其发展经历也告诉其他零售商,不盲目图强求大,而是做强局部,形成区域优势,以小搏大,让外来企业无可奈何。
资本开路长袖善舞
在有限网点资源已被占去的情况下,收购是零售业进入市场的最佳捷径。作为央企,华润在资本运作上素来长袖善舞,华润万家自然也沿袭了这一优势,以资本之棒,开零售之疆土。
作为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之一,华润这十年在资本道路上忙得不亦乐乎:2001年全盘收购深圳万佳;2004年控股苏果超市;2005年收购月坛集团旗下的28家超市门店和宁波慈客隆超市全部股权;2007年收购家世界全部股权;2008年收购西安爱家超市100%股权……
截止目前,华润万家的零售连锁品牌已经进入全国100多个城市,拥有门店近3000家。在加速扩张之时,华润万家也显示出在一线城市布局高端超市和三、四线城市布局大卖场的“两级”趋势。
自2003年由“华润万佳”正式更名“华润万家”以来,数家零售招牌被一朵朵更富有朝气的“太阳花”取代。华润品牌整合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迅速成长中也完成了从粗放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实现了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飞跃。华润的并购,或还将频频上演。有所改变的是,过去多是收购亏损企业,而华润今后的主方向会是强强联合。
点评:在零售业全面放开后,华润万家作为中国零售行业的一个“范本”,依靠雄厚资本进行融资,规避风险,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华润的独特还在于,凡是被并购的企业,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为期所用且人尽其用,这为其开拓疆土夯实了根基,也是同行最值得去研究的。
后起之秀另类黑马
大润发在十多年来创造了零售行业后发制人的神话。1998年,大润发第一家门店落户上海时,其盈利状况并不尽如人意。2006年,大润发陆续把“百润发”、“金润发”等合作门店统一收回,销量才开始增长。数年默默耕耘的大润发,在2008年一鸣惊人,以单店平均销售额高于家乐福8000万元的优势,坐上了“头把交椅”。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润发采取的是一种介于美式中央集权与欧式门店当权的模式。即采购和商品定价由总部集权,负责和供应商洽谈并制定价格,但各区、各店都能自行做市场调研,决定价格、商品种类甚至营销活动,向总部提供采购方案。这种模式达到了规模效应与灵活性之间的平衡。
大润发视供货厂商为合作同盟。单品少导致供应商数量相对少,分摊到每个供应商上的销售额自然就会更多,遇上春节、国庆长假等,国内同业者一般都是节后付款,而大润发却会提前结款。
此外,大润发每一张商品的标价签中,除常规标识如品名、售价、规格等,还包含了商品排面总陈列量、排面数等管理参数,商品销售数据精细到极致。
如今,大润发最北开到齐齐哈尔,最南开到海口,遍布华东、华北、东北、华中、华南五大区域,店面数量已逾120家。
点评:独特的经营模式、与供应商友好结盟等,这些“特立独行”的做法,是大润发成为大陆零售业“隐形冠军”的不二法宝,既渗透了西方国家的严谨管理,又兼具本土气息。
多元发展县域传奇
放眼望去,在2009年的中国连锁百强榜上,一个名为全福元的县级企业以25个亿的销售额让业界侧目。
纵观全福元商业集团的历史变迁,从寿光百货大楼到全福元商业集团,不仅是名称上单纯的变化,更暗含其业态从单一到多样的嬗变。
十年前,从寿光百货大楼脱胎出来后,全福元面临的是仅有30万人口的寿光县城和山东华联、青岛国货等外来高手的竞争。全福元清醒认识到,必须利用本土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全福元依靠自己的物流中心,迅速完成了对寿光以及周边的广饶、海化等地的密集布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和辐射半径。凭借不断扩大的规模,硬生生挤走了外地劲敌,也让本土竞争者偃旗息鼓。
而多种业态的组合发展也让全福元尝到了甜头,百货、超市、家电、家居、地产、酒店,全福元样样都不少。最近全福元也开始“触网”,其网上商城截流了相当一部分青睐网购的消费者。
全福元生鲜冷链配送中心今年投入运营后,进一步放大了寿光这个中国蔬菜之乡的地域优势。
除了地域优势之外,全福元的人才管理也是秘诀之一。人才的高流动性似乎成了零售行业的常态,但在全福元,人才流失率还不足1%。
点评:一个县级的草根企业,能够成长为撼动山东市场的参天大树,确有其过人之处。无疑,区域优势和多业态发展是其“幕后推手”。其董事长舒安的一句话值得思考: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帐,做别人不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