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一般指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关系与情境内所占据的社会位置,社会赋予其特定的职责功能与义务。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指的是茶实体以及对茶的品饮过程,如“以茶待客”、“茶修身”指的就是狭义的茶。广义的茶与广义的茶文化相等同,内容涵盖广泛,茶树栽培、茶的制作加工、茶具、茶的品饮、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等等皆在此列。下面我们来看看广义的茶所具有的社会角色。
茶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雅俗共赏的休闲方式载体。贡茶制的出现虽给茶民带来了一定负担,但同时也推动了名茶的开发与制作技艺的提升,并由此产生了民间的品茶与斗茶现象,至宋时这一现象蔚为壮观,保存下来的诸多画作、诗作对此都有反映。从街头巷尾的茶馆艺人至文人墨客再至达官贵人,无不参与其中。如盛行于宋的分茶(又称茶百戏、茶戏等)名家就有宋徽宗赵佶、大诗人陆游、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等等。
第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茶的诗词数量巨大,且不乏上乘之作。仅陆游所作茶诗就有300多首。乾隆帝诗作《观采茶作歌》中的第一句“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也被后人广为传诵。与茶相关的画作在中国传统画作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元代赵原的《陆羽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明代唐寅的《品茶图》等均是珍贵的社会文化史料与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第三,皇权皇威的传达者。贡茶制源于西周之初,从那时起,茶就与皇权有了某种内在联系。自唐代始,在上贡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贡茶院,专门负责为皇室精选优质茶。五代时,皇帝向臣子赐茶渐成制度。被赐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大臣、将士、僧道和庶民、四方少数民族部落,以此来显示皇权之高贵,皇威之浩荡。
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主要社会角色
第一,社会文化的传承者。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茶元素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保留下来的茶的大量加工技术方法、茶具制作技艺、茶的品饮方式、茶图书、书法、绘画、歌舞等等,不仅活生生地再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特色,而且有益于现代茶文化的开拓创新,从而使茶文化本身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前行。饮用茶饮料之风的迅速蔓延就是很好一例。
第二,社会交际关系的推动者。茶正在向国饮的角色转变,并已经成为向国外领导人、国际友人传达友谊的重要馈赠品,是商界馈赠、招待应酬的必备之物。同时,茶也是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交流心得、增进感情的重要润滑剂。
第三,生活标签展示者。传统社会中,茶的品饮人群可分为宫廷、文士、雅术、民俗四大类。可见,饮茶并非某一类人群的专利。所以,茶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身份的标签,它们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但不论哪个阶层、哪类人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品味茶,也喜欢品味生活,钟情喝茶,乐观生活。
第四,人口素质的呵护者。茶的主要可利用成份为茶多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制药、保健、化妆品、食品及饮料之中。经科学研究发现,茶具有醒神、健脑、化浊降脂、减少电磁波辐射危害、解毒利尿、延缓衰老等功效。茶自古喻意清淡、高雅,中国茶道更是内涵丰富,静、雅、和三字道出了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联系:内心修养需静,文化诉求要雅,社会关系要和。这关乎的是人的精神文明素质。所以,茶是现代中国社会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五,经济发展推动者。产茶区多为远离都市的偏僻山区,那里的百姓多以茶为生。茶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来源,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撑之一。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2800万亩,产量128万吨,产值约为900亿元。以茶为原料的各类饮料发展迅速,2009年我国消费茶饮料600万吨,按100:1的比例,约用去6万吨中低档茶。相比日本每年以茶多酚开发出的各种产品200亿美元的产值,还有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第六,民族风俗的言说者。各民族风俗的差异也体现在茶俗的不同之上,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喜竹筒茶,湖南城步苗族喜虫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喜三道茶,藏族喜酥油茶,蒙古族喜盐奶茶等等。茶在不同民族的婚丧嫁娶中的使用也都有着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寓意。如回族禁酒,各类节日礼仪中均以茶为敬。藏族把茶叶作为婚姻的珍贵礼品,把色泽红润的茶汤作为婚姻美满的象征。
需提及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茶的这些社会角色的把握与运用还存在着诸多误区。在精品茶中,有为了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存在着过分采摘单一嫩芽的现象,如绿茶行业过度发展单一嫩芽茶加工,这不但使绿茶原香降低,营养成份减少,也遏制了绿茶技术的创新,更是对茶的精神实质的违背。饮茶有益健康,但许多人饮茶方式是错误的。如喝冷茶浓茶、饭后立即饮茶、喝冲泡次数过多的茶等等,这些不但无益身体健康,反而会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普及茶饮与普及茶文化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