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8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汽车与百姓争粮食,谁该为我们刹车

谢昱航

  在粮食总量供应和扩大种植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开发须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度,应不难做出判断,特别是在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有些粮食已短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应该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

  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会员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简称石油委)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理由是,国内部分乙醇加工厂为了享受国家补贴及免税政策,使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将新上市的玉米抢购一空,使得养殖业所需要的饲料玉米严重短缺,且价格大幅度上涨,出现“汽车与百姓争玉米”的现象。(8月10日《京华时报》)

  发展生物燃料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受到鼓励。一则,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毕竟有用尽的时候,尽快找到替代的可再生燃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生物燃料是一个方向。二则,生物燃料相对“化石燃料”要环保,研究表明,在汽油里加入10%的生物乙醇,汽车尾气排放一氧化碳减少10%以上,碳氢化合物减少15%左右。所以,很多国家都把生物燃料开发当作一种希望工程,给予补贴和税收的支持。我国也不例外,2004年有关部委联合出台政策,推广加工车用乙醇汽油的试点项目,每生产1吨车用乙醇国家补贴1880元,并减免一切税收。

  政策的刺激,肯定能促进生物燃料的开发和生产。但是,生物燃料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粮食主要还是用来维持人的生命的,所以生物燃料开发对粮食的消耗,应是在保证人的食用需要之后。但是,当前的粮食生产不说大量超出人的食用需要,就是满足人的基本食用,也还存在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粮食生产已从过剩阶段进入紧缺阶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疾呼:粮食危机是一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输不起的战争。所以,在很多国家,生物燃料已引发政治性的抵制,部分欧盟成员国开始反对生物燃料发展,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在消减或取消。在中国,粮食安全照样是一个问题,农产品进口逐年扩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粮食满足食用需要方面还有不小压力,所以,对利用粮食进行生物燃料生产保持警惕,是十分必要的。

  问题是,这种判断和担忧出自石油委,让人觉得蹊跷。按理,石油委是脱不开石油业的利益立场的。发展生物燃料,恰恰和石油业的利益是冲突的,生物燃料多了,对石油的需求就会下降,石油的市场占有额就会减少,利润率就会降低。所以,石油委提出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是在打击竞争对手,维持自己的有限资源优势。而其“为了粮安全和粮食价格稳定”的动机,很难得到人的信任,毕竟,这种信任建立需要有一惯的市场表现作为基础,而这种基础,恰恰是很缺乏的。

  而有关职能部门对生物燃料开发负面影响的认识和作为上的缺位,又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在粮食总量供应和扩大种植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开发须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度,应不难做出判断,特别是在负面影响开始显现,相关粮食已短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应该迅速作出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可是,公众并没有从他们那里看到什么反应。是迟钝、懒作为,还是部门利益在起作用?就玉米制乙醇汽油来说,有些人是身受其益的,而有些职能部门也牵系于其中。在部门利益意识突出的情况下,有些部门很可能乐见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发展,而无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比如,从有些职能部门口中,只能听到支持其所辖行业涨价的声音,而对社会的质疑和批评,不但不自省,反而极力辩护,至于涨价的实质是什么,自然也懒得去管,甚至明知其后果,也不愿去说。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不防设想一下,假如不是石油委揭示玉米制乙醇汽油的消极影响,还有多少人会一直沾沾自喜于新能源开发中呢?而石油委做出此举的动机,恰恰又是让人充满疑虑的。这不能不让人深忧后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