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8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膏之道:文化的隐退与重现

司晋丽

  茶膏是什么?大多数喝茶的人都心存疑问。现在我们所喝的茶中,很少见到茶膏的影子。这种始自唐代的珍异之物在现代几近“消失”,只偶尔通过“某某茶膏又被多少天价拿下”等新闻事件里爆出的冷门,让一些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搜罗关于它的一切。

  当然,也有一些不为猎奇的人们,给它以平凡的定位:茶膏是采用特定的技术工艺,从普洱茶叶中凝练提取其有效成分的膏状茶。

  普洱家族神秘成员

  现在,能找到的有关茶膏的记载太少了。勐海班章乔木茶膏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玉光这样介绍道:“膏者,精华也。普洱茶膏就是普洱茶的精华,包括其内质含量、保健功效等,它具备普洱茶的一切特性。茶膏是茶产品中的最高端茶品,又是最不为人知的。”这与蒙顿茶制品(昆明)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杰在其所著《普洱茶膏秘史》中的阐述:“在普洱茶的五个系列品种团、饼、沱、砖、膏中,茶膏因为高度浓缩了普洱茶的精华,因此从诞生之始,就深居一隅,笼罩着一种神秘的光环。”可谓如出一辙。

  据了解,茶膏的生产起于唐,成于宋,兴于清。唐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但是这时候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制作茶饼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出现在宋代的茶品名录。北宋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写《茗荈录》时,就将两款茶膏纳入其中:一种是“玉蝉膏”,另一种是“缕金耐重儿”。清朝,则把茶膏的生产从民间直接放到了宫里,显示出茶膏的独特和高贵。

  最早开始饮用茶膏的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后来传入西藏,在上层喇嘛中普及,至今,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设置“熬茶间”。雍正年间,茶膏成为皇帝钦点的贡品,茶膏因此成为皇权的象征,作为养生保健品,专供皇族妃子们享用,作为赏赐,奖励给一些有功大臣,大臣们只有在身体不适时,才舍得享用。清廷还把茶膏作为国礼,馈赠外国使节和学者。

  从平衡膳食结构的功效来说,普洱茶膏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一般的茶叶,它集饮用调理于一身,普洱茶自身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物质,而茶膏经过提炼,不仅保留了这些有益物质,而且高度浓缩。《本草纲目拾遗》中,是这样描述茶膏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自古以来,不管是封建皇帝,还是达官贵人,都是从治病疗疾的角度饮用茶膏的。据史书记载,胀腹不适,饮用茶膏可解,口腔溃疡,含一小块茶膏,过夜即愈。这些,还远远不能体现出普洱茶膏的养生功效。中国的养生文化,是以防范“未病”为核心的,而茶膏的特有属性,完全满足了人们养生的需求。

  然而,从清代后,茶膏似乎便与民间失去了关联,有关它的一切仿佛成为封闭的记忆。

  不会消失的生命

  然而时间让一切渐渐苏醒。

  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了12000元。每克高达4000元,超过黄金价格近20倍;

  今年,一盒清代宫廷普洱茶膏在北京拍出了100.8万元的价格,每克1万元。

  ……

  近年来,想要了解茶膏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在茶叶市场上,经常听到一些人向卖家询问哪里有好的茶膏。同时,关注它们的还有业界一些希望其重新大放异彩的茶人们。

  但是,关于现代茶膏的生产应当运用何种工艺,业界看法不一。

  《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里有一段关于茶膏制作工艺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进藏部队的需要,1950年云南“省茶司”曾领命熬制1750公斤的茶膏。其制作工艺为古法高温熬制。这也是新中国茶膏制作,有记录的、最近的一次。

  蒙顿茶膏的陈杰认为,从科学的角度看,大锅熬膏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第一阶段,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差别。“茶膏的制作迁入到清朝皇宫后,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借鉴了宋代的“小榨去水,大榨出膏”工艺。

  因此有人说:“老茶膏与现今市场上新工艺制作的茶膏并不相同。新法制作,让茶膏即将步下高贵的神坛,变得亲切起来。”

  学术是应该讨论的。茶膏的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决定了应当对其进行得当的营销。现代茶膏生产有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创新,就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现代意义上茶膏。创新的特点是产量大,拥有自己独特的口感和特色、另一条主线是传统,就是在工艺上采用古法熬制,保持普洱茶原有的特色、口感、内质含量、仓储变化。

  “不管是创新还是传统,谁忽略了茶膏的文化属性,谁就会永远远离茶膏。茶膏,也必将接受市场的检验,也必将经受市场的抉择。给茶膏准确的商业定位,尤其重要。茶膏因为好喝才有人喝,因为喝了有用,才有人坚持喝。良好的口感,高纯度的营养价值,这就是茶膏的命运,也是生产销售享用茶膏的基本原则。”赵玉光说。

  尽管关于工艺和商业定位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讨论的方面,但看到茶膏“复活”的市场与文化,茶膏原产地有关方面迅速行动起来。

  云南普洱茶协会传来消息,他们正派出几位专家深入云南民间,对茶膏的生产状况及分布情况展开细致调研。

  不论怎样,多一些这样的实际行动,都一定会帮助茶膏从云雾缭绕中走出,真的亲切起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