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7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馆是个小社会

周止敬

  毛主席有一次到上海要见《新民晚报》的赵超构先生,他当时没在报社,熟悉他的人说,到茶馆可以找到他。赵先生为什么到茶馆呢?因为那里人杂,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茶馆是喝茶的地方,到那去的人,有老主顾,有新生代的人。喝茶的人一般不是喝完茶就走,通常是边喝边聊天。由熟人到名人,由物价到经济形势,什么感兴趣就说什么,内容上海阔天空,形式上无拘无束。用现在的话说,可谓是社会交往、商贸洽谈、信息交流、感情交流,多功能为一体的场所。有说的,有听的,茶馆是一个社会形势的晴雨计。作家老舍的《茶馆》盛演不衰,除去演员精湛的表演外,不能不说剧本写的异常成功。

  旧京城茶馆遍布四九城内外,每天早晨来茶馆喝茶的有“拉纤儿的”(现在叫经纪人)、“打鼓儿的”(串街收旧物的人)、应酬红白事的(主持经办结婚和死人善后的人),以及五行八作的人士,要不怎么说是杂呢。关于老北京的“大茶馆”,北京通的金受申先生有过一段文字:“大茶馆在清代北京曾走过红紫大运。八旗二十四固山,内务府三旗、三山两火,仓库两面,按月整包关钱粮,按季整车拉俸米。家有余粮、人无菜色,除去虫鱼狗马、鹰鹘骆驼的玩好以外,不上茶馆去哪里消遣?于是大茶馆便发达起来。高的高三哥,矮的矮三哥,不高不矮的横三哥。蒙七哥,诈七哥,小辫赵九哥,‘有人皆是哥,无我不称弟’,大家都是座中常客。”以往的清茶馆多接待遛鸟客。北京老人有遛早儿的习俗,天亮太阳没出即提了鸟笼出门,回来时,便进了茶馆,喝茶顺便休歇。茶馆老板为招揽生意,还组织“茶鸟会”,比比谁的鸟叫得好听。老人们以茶会友,茶馆也利市倍增。入冬,茶客们以怀里揣着蛐蛐为宝,用茶的热气熏的蛐蛐鸣叫,在外面万物萧疏之际带来新的生机,也是茶馆的一景。

  到茶馆喝茶是中国人的特殊生活方式,因此茶馆里也少不了文人学者的行踪。1927年鲁迅到过多处广州的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她们是干什么的,后经朋友说明,才知道是受辱受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卖。而作家韦君宜称赞茶馆“像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

  茶馆随着时代前进,花个块儿八毛的就能坐半天,那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茶馆是个小社会的功能不会变,毕竟那里是休闲的场所。只是进去的人,您别再贸然凑近别的人群搭话,人家也是图清静才到这里来的,至于谈什么,用不着打听。您坐着喝茶,有话对熟人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