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7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产业也要“西部大开发”

安明霞

  7月5日—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党全国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奋力将西部大开发推向深入,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来,也是我国西部茶产业取得快速发展的10年,尽管与东部地区的茶产业比较,西部还处于弱势状态,但西部茶产业表现出了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的态势。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广西12省、市、自治区中,除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个省、区不产茶外,其他地区均出产茶叶,特别是滇、黔、川、渝、桂五省、市、自治区是全国的重要产茶区。10年前,云南省的茶园面积仅有240万亩,产量8万吨;2009年茶园面积发展到523万亩,产量达18万吨。10年前,云南茶叶中仅有滇红、滇绿为人们所熟知,经过近些年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打造,普洱茶成为“云南”的代名词,红透大江南北,云南也一跃而为全国植茶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的省份。10年前,贵州茶叶是无名小卒,其落后的加工技术、较低的品牌认知度使贵州茶成为“原料茶”。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茶产业为富民兴黔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340万亩,到2020年,全省高标准茶园面积计划发展到500万亩,已经涌现出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余庆苦丁茶等一批品牌知名度相对较高的茶叶,贵州茶叶凭借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茶产业中已经立有一足之地。四川省是我国传统的茶叶产区,从全国范围来看,川茶的硬件、设备、规模都不错,与贵州存在相同问题的是多数四川茶企都是赚原料初级加工的钱,少有茶企能通过品牌提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值得可喜的是,四川茶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力度,近几年涌现出了竹叶青、峨眉雪芽等全国知名度较高的茶叶品牌。相对于滇、黔、川等省份,广西茶叶发展相对缓慢,但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广西的茉莉花茶、六堡茶产业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总体来说,西部茶产业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沐浴下,无论是产值、茶农人均收入、茶园亩产效益、茶叶加工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中、东部地区比较而言,西部茶区无论在茶叶加工技术、茶农人均收入、茶园亩产效益、茶叶品牌打造等方面还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西部产茶区,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发展茶产业的天然优势,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借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东风,加快发展西部茶产业。

  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发展方向已经指明,优惠政策也已确定,茶行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奋力推进西部茶产业的发展。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全国性的社团组织要多了解、关心西部茶产业的发展进程,重点培养、支持、服务一批能够带动当地茶叶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此外,要多宣传西部地区的茶产业,促进西部地区茶文化发展,如在西部地区召开全国性的重点茶业会议、博览会、茶文化研讨会等。二是全国性的茶叶科研院所组织科技人员多到西部地区去指导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提高西部地区的茶园亩产量和提升茶叶品质。三是建立东西部茶业协作制度,西部地区茶业人员要多到东部茶区考察学习,东部地区茶业人员到西部地区传授经验,形成东西部地区定期学习、交流的制度。四是鼓励东部地区的知名茶叶企业到西部去开拓市场。拥有多年的生产、加工和市场开拓经验的东部茶企,还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到西部发展可以快速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还可以拓展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西部12省、市、自治区还是我国茶叶的主销区,特别是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省、区是我国茶叶的重点销区,这些地区人均茶叶消费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挖掘西部地区的茶文化资源。西部大部分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饮茶习俗,西部地区中的内蒙古还是我国历史上茶叶外运陆路的重要通道,甘肃、新疆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运输茶叶的通道,我国历史上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茶马古道的主体就位于云南、四川,这些深厚的茶文化资源挖掘得还远远不够,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形成体系,然后进行宣传推广进而带动当地茶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发展潜力巨大,茶行业应形成共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以茶产业均衡发展为目标,积极向西部挺进,促进茶产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