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7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真正成为瓜中之“王”


  近日,北京大兴区瓜农李凤春,培育出了重约500斤的巨型南瓜。大南瓜在大兴区庞各庄瓜乡桥东的“小李瓜王”展示基地首度亮相。在“小李瓜王”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五六个壮汉撸胳膊挽袖子才把这巨型南瓜抬上车。

  像这样的“瓜王”我们在很多赛瓜会和农展会上也能见到,很多人都愿意和这样的“大块头”合影留念。然而,我们在惊叹他们如此之大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的巨型瓜对瓜农究竟意味着什么,“瓜王”的称号能为他们带来些什么,怎样才能种出真正的“瓜王”......

  获了“瓜王”奖却高兴不起来

  评选“瓜王”不能只看外观了

  “明年说什么我也不种这能得‘瓜王’的瓜了,我这香瓜根本卖不了好价钱,现在市场上的普通瓜卖3块5一斤,我这瓜恐怕连2块5一斤也卖不了。” 在今年山东莘县举行的香瓜赛瓜会上,“瓜王”获得者河店镇小三门村的侯红义,手捧着自己的香瓜,有感而发。

  围观的农民们都有些纳闷了,这个“瓜王”真奇怪,都得了第一了,怎么不高兴?大家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侯红义无奈地解释道:“以前,总感觉把瓜种大一点儿,产量高一点儿,无论行情高低收益都有保证,可是现在看是越来越不行了。这瓜啊,光有个儿,没有味儿,口感差,没人买。这不,我正想着带‘瓜王’找‘瓜后’去,明年坚决种‘后’不种‘王’。”

  说起这次赛瓜会,让大家心服口服的恰恰是那外形小、口感好的“瓜后”。评选“瓜王”主要考核指标是外观和重量,而“瓜后”的评比却更严格,不仅外观、色泽要好,在糖度、口感上还要进行一番较量,可以说“瓜后”的评选价值更高。因为要参与口感的比拼,所以当赛瓜会结束时,“瓜后”早已是“粉身碎骨”,来不及留下影像,但是,她的味道却深深地留在了大家的心里,大伙儿频频点头,都表示明年一定要种“瓜后”!

  听到大家纷纷表示明年要一起种“瓜后”,在台上主持赛瓜会的莘县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翟广华欣慰地说:“我们今天在这里举办这样的一个赛瓜会,就是想向老百姓说明什么样的瓜是好瓜,什么样的瓜能多挣钱。为什么设以重量、外观为主要指标的‘瓜王’奖,就是因为一些老百姓还认为瓜种得越大,产量越高,就是种得好,但到底挣不挣钱,恐怕还有一些老百姓心里没底。今天,我们设立‘瓜王’、‘瓜后’奖,就是要他们比一比,到底种哪种瓜才能在市场上卖得好,种哪种瓜才更挣钱。我希望今天的‘瓜王’奖也是我们县赛瓜会这类奖项的‘终止奖’。”

  “瓜后”一等奖获得者——来自魏庄乡示范园的田建民推着奖品电动车激动地几次都没将钥匙插进锁孔里,围观的村民一下子把他团团围住,要讨教种瓜的秘诀。“其实种‘瓜后’这种香瓜并不难,就是要多用有机肥,不用催熟剂,后期不浇水,二茬瓜长出来就要扭掉。”田建民介绍道。

  “这样的种瓜产本高,产量低,能行吗?”有人疑惑道。

  “能,只要你们按标准种植,像‘瓜后’这样瓜,有多少,我要多少,价格肯定不会低于5块钱。”人群中一位从事农产品销售的企业老总喊道。

  “不单单这位老总,今天我们还邀请了10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零售集团参会,他们就是奔着我们 ‘瓜后’ 这样的瓜来的。我们只要能种出好瓜来,不愁卖不出价钱。另外,我们一家一户种瓜,不如加入合作社种瓜,因为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购进农资,统一申请认证,统一注册商标,统一联系销路,能降低成本,还能保证效益。今天,我们中‘瓜后’一、二、三等奖中就有一多是合作社的瓜。”县供销社的负责人向村民们介绍道。

  “是啊,还是入了合作社好,按照标准种香瓜,不但成本低,而且瓜质量也好,合作社5元一斤包收,一年增收两三千块钱没问题。”田建民推着奖品电动车满意地回家去了。

(陆璐  邹海宏)


讲究科学才能种出好瓜 

  讲述人: 连续7年全国瓜王擂台赛 “瓜王”获得者 宋宝森

  整  理:本报记者 陈英华

  我们北京大兴区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西瓜好,是个不折不扣的西瓜之乡。

  这些年我凭着“瓜王”的称号,把西瓜产业越做越大,而且还注册了品牌,在全国都有了名气。其实,虽然我是种瓜能手,但得到“瓜王”称号,也算是机缘巧合吧。

  过去,我家有10亩地西瓜,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瓜农。那个时候,提到“老宋西瓜”,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的。我种的西瓜因皮儿薄、味儿甜、口感好、个头儿大而得到大家的欢迎。种了了一辈子瓜,也没想要得个什么奖,不过1997年的北京大兴区第一届瓜王擂台赛,让我的西瓜真正出名了。我那年已经61岁了,人的年龄一大,对很多事情就没兴趣了,没打算参加擂台赛,我只想种好我的瓜,有个好收成就行了。但区领导知道我瓜种得好,几次专程来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积极参加。我其实是愣被推上了台,挑了地里最大的瓜拿去比赛,论口感我心里有底,论个头我不好说,没想到第一次参加,我就拿到了“瓜王”的大奖,这一下子把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当下决定明年还要参赛。

  一年后,我抱着几个刚从田里摘的大西瓜如期而至上擂台,“瓜王”的考核非常严格,要考核外观、口感、甜度、重量等12个指标,我的瓜有9项达到或超过擂台赛的标准,甜度比标准高了14度,重量多出10多斤……这让在场专家评委感到太不可思议,不相信我能种出既大又好的西瓜。带着疑问和质疑,他们专门到我的瓜园一探究竟,最后发现其实和一般的西瓜种植没有什么不同。

  2002年,我成功培育了一个重达70多斤的瓜王,拿到著名商街北京王府井金街,拍出了1.9万元,成了天价西瓜,还被载入吉尼斯“最昂贵西瓜”名录。从那以后,我“老宋瓜王”称号名声大噪。

  其实,你说得了“瓜王”能给我带来了什么,奖品、奖金还有名声?这些年来,我从来不盲目扩大产量,总以质量为先,所以即使我不参加瓜王擂台赛,我的西瓜也不愁卖。而正因为得了“瓜王”,使得周围甚至外地的瓜农都纷纷来向我讨教种出好瓜的秘诀,让大家都享受到科学种瓜带来的好处。我想告诉大家,不要因为想成为瓜王而参赛,如果不根据西瓜的生长习性和恰当的田间管理,即使种出了瓜王,其口感和甜度也会大打折扣,成了有缺陷的瓜王。

  事实上,瓜王培育主要与种植过程中的精心呵护和田间作业有关,种子并没有特别之处。要种好西瓜并不难,只要根据西瓜的生长习性以及土壤的情况,控制好水、肥、光照等因素。

  首先,要了解当地的土壤性质,根据不同的土壤恰当灌溉。如果是沙地土,水的渗透较好,含水的能力较弱,需要适当增加浇灌量;相反,胶地土由于透水性差,含水能力强,就要减少浇灌的次数,防止根部因水分过量而烂掉,所以一定要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适当浇灌。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旱瓜涝枣”,意思是瓜不喜欢土壤中水分含量多。水如果太多瓜叶就会发黄,不利于西瓜的成长。我们这一带的土质属半砂半泥,称作两合土,很有利于种植西瓜作物,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其次,还要注意施肥。我种瓜有个诀窍,就是始终用有机肥。过去种瓜的时候都是自己用猪、牛、鸡等家畜的粪便和秸秆调配成的有机肥,现在虽然种植面积增加了50亩,但是并没有改变我施用有机肥的做法,不同的是,现在,有机肥市面上有售,不用自己配了。但是施肥的时候也不能过量,否则瓜叶会变黑,影响西瓜品质,切忌为了加快生长而多施肥催长。

  再有,西瓜对于光照和通风也有要求。西瓜的习性是喜热的,但也要讲究个度,尤其是在大棚里种的西瓜,要适时通风透气,保证热量的控制和空气的流通。

  今年我的西瓜以24.35公斤的重量又获得了“瓜王”,但是受倒春寒影响,西瓜成熟期晚了20天,比往年的瓜王瘦了30斤。不过我想告诉大家,虽然天气情况不好,但只要坚持科学种植,也照样能种出好西瓜。


  莫让“瓜王”成展品

  几乎每一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这样那样的赛瓜会,西瓜、南瓜、甜瓜等等一个个“瓜王”纷纷涌现,六七十斤的西瓜,几百斤的南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很多农产品展览中,这些“瓜王”都成了形象代言人,庞大的体积让大家叹为观止,也成了很多活动的噱头之一。然而,在这些“瓜王”背后,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瓜能吃,有多少这样的瓜能卖呢?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举办赛瓜会,为什么要评选“瓜王”。其实,举办这些评选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举办方多半是想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瓜农们集中起来,想通过评选的形式来提高瓜农种瓜的积极性。但这种“只凭个头论英雄”的评选方法,却并不能真正起到引领农民科学种瓜的目的,也就无从达到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就像莘县“瓜王”获得者说的那样,他种的香瓜虽然个头获得了胜利,但却丢失了市场。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地方的“瓜王”就是这样评选出来的,农民为了赢得这个“瓜王”称号,拼命施肥,希望短时间内让自己的瓜“吃饱喝足”长大个,因为“瓜王”的称号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广告”!然而,这些催肥长熟的“巨型瓜”,就光是口感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接受,一只西瓜能在展厅里放上几个月,一只南瓜能放上几年,这样的瓜你敢吃吗?

  到底怎样的瓜才配得上“瓜王”的称号,事实告诉我们,个头不是最关键的。就如宋宝森说的,他的瓜王是通过12项从外到内的严格考核才评选出来的。要成好瓜,最关键的是要好吃。那如何知道好吃,毫无疑问,打开瓜,尝味道就知道了。然而,一旦尝过味道的瓜就再也不能成为展览品了。既然评选瓜王、赛瓜的目的是为了从活动中带动瓜农的种瓜积极性,让他们种的瓜卖得好,帮助他们增收,那么,就不要在乎“瓜王”的“消失”,因为只有真正从口感、糖度、外观、色泽甚至市场销售量各方面综合考核评出的“瓜王”,才最有信服力,才能让瓜农了解真正要种出怎样的瓜才能获得市场。

  “瓜王”应该是留型于脑,留味于心的商品,而不是摆在橱窗里供人欣赏的“大块头”,“中看又中吃的瓜”才能称之为瓜中之“王”。

(小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