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7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产大豆自救之路还需政策铺就

谢昱航

  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需要引导,特别是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即以政策铺就农业生产规模化轨道,让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都沿着这条路行进。也只有这条路,能让大豆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让大豆产业有竞争力,不至于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节节败退,直至全军覆灭。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报道,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以加工国产大豆为主的油脂企业已经出现大规模停产。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称,全省有将近100家油脂企业,目前超过半数的企业处于停工停收的状态。这都是进口大豆大量涌入中国造成的后果。

  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停产,实属不得已。据报道,进口大豆到岸价目前是每吨3400元左右,而国产大豆每吨收储价为3740元,二者相比,价格相差300多元。原料价格高,导致产品成本高,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生产的豆粕,要卖到每吨3000元才能保本,豆油要卖到每吨7400元才能保本,然而,进口豆粕在黑龙江最低价每吨2800,进口豆油在沿海都跌破7000了。价格劣势让加工国产大豆企业的产品销不动,打价格战的话又会亏本,只能选择停产。加工企业停产,国产大豆也自然没人收,进口大豆数量更是快速增加,上半年我国已累计进口大豆2590万吨,同比增长了17.2%。

  伴随着加工企业大面积停产的,是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据黑龙江省农委公布的调查数据,今年黑龙江大豆的种植面积只有6368万亩,较2009年减少了692万亩,减少近10%。 而且,种植面积还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担心, 按此趋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不到十年的时间,黑龙江的大豆就会消失掉。

  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担心的前景,如果说,我们没有了大豆生产,没有了大豆加工,这个产业就完全被外国企业控制,到时人家要卡我们脖子,我们都无计可施。 

  大豆产业的劣势凸显了中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国内大豆产业自强起来,路径很明确,专家一致指出,要降低大豆生产成本,而降低生产成本之道,又在于走规模化生产之路。那么,大豆生产如何才能走上规模化之路呢?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这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要是小规模方式。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素,要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就得鼓励土地流转,让土地集中起来。在西方一些国家,政府为鼓励土地流转,对土地出租者甚至有补贴政策,引导小农租出小块土地经营权。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允许、支持、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是,总的来说,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不少障碍,消除这些障碍,让土地流转渠道通畅,是摆在相关政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着力转变职能,规范流转程序,创新流转机制,培育流转市场,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综合应用经济、行政和法制手段,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制度基础设施上的条件。

  农村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人能够而且愿意流转自己承包的土地,如果农民都靠自己的一小块土地求生存,流转土地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所以必须就地劳动力转移,才有土地可流转。在很多国家,为了让农业规模化获得足够的土地,都在政策上鼓励劳动力转移。比如,日本采取奖励办法,鼓励小规模农户放弃土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同时,对离农再就业的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发放转移过程中的生活补贴。而时下,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向城市暂移,却还面临不少门槛,比如进城农民面临着就业、子女上学、劳动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制度性歧视,这与鼓励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家为了直接刺激农业生产规模化,还采取财政和税收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者进行奖励和扶持。比如,一些国家在制定农产品价格和保护政策时,以中等农场的生产成本作为确定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补贴的依据;有些国家甚至还用税收手段,对不同规模的农场实行不同的税率,扶持有活力的农户,促使一些小农户加入规模化生产。

  农业规模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资金。但是,不容否认,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的利润率不是很高,不但是农民,就是农业企业,在获取信贷支持上,相对其他经济主体,都还有待遇差别,特别是农民贷款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如何加大政策力度,让农业生产主体获利足够的信贷支持化,也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阶段,农业生产规模化需要引导,特别是需要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即以政策铺就农业生产规模化轨道,让中国的农业生产主体都沿着这条路行进。也只有这条路,能让大豆的单位生产成本下降,让大豆产业有竞争力,不至于在与进口大豆的竞争中节节败退,直至全军覆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