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傍晚,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新拨乡各个村里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拥到乡里中心地带的大戏台。这天是新戏台盖好后第一次演出,乡亲们早早吃了晚饭赶来在这里看戏等候了。看戏虽然是第一次,但是乡亲们对这个场子却不陌生。
场子占地12.5亩,周围被一圈橙黄色的二层商铺包围着,这是十里八村乡亲们的集市交易地,自从2008年10月1日这个场子正式开门营业半年来,每逢赶集日,乡亲们都要来这里赶集,场面热闹得与看戏时一样,这就是新拨乡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中心。开业以来,人流量很大,交易也异常红火。新拨供销合作社主任魏文华很是动容:“计划经济的时候咱供销社这个院是全乡最热闹的地方,现在咱靠综合服务社又把这个院的人气聚起来了!”
探索发展新模式:综合服务替代单一经营
2007年,围场县供销合作社在承德市供销合作社的帮助下,筹措资金790万元,开始在新拨供销合作社的原址上与乡政府共同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服务“三农”的同时,寻找自身发展的新模式。
新拨综合服务中心占地面积12.5亩,总建筑面积8048.42平方米,以便民、利民为主旨,定位于集新型业态的商业经营、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服务于一体。按照“公益服务+自主经营+招商管理”的模式经营,中心分为三部分,即商业经营区、文化公共服务活动区和农贸市场。其中经营区以商品经营和综合服务为主,除了向群众提供日用品、农资、家电等基本消费品外,还提供医疗、餐饮、修理、洗浴、摄影、理发、通信等综合性服务;公共服务区以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为主,包括戏台、礼堂、信息发布厅、触摸式信息查询机、娱乐健身室、图书阅览室等服务设施;农贸市场以农产品交易和助农服务为主,包括固定商户32家和100个零散市场摊位。
新拨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以后,集商品购物、娱乐休闲、体育健身、集贸交易以及科技培训、农资服务于一体,成为当地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服务机构,不仅有效规范了农村市场上商户的经营行为,解决了“马路市场”问题,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档次,满足了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供销合作社的资产效能,增强了整体服务功能和实力,为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目前,综合服务中心商品销售额平均比改造前提高了2倍,仅商业经营13年即可收回全部成本投入。
特色之一 :既买又卖还服务
新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商业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周围的一圈8000余平方米的商铺,这些商铺均为上下两层,以明媚的橙黄色为主色调,以欧式风格为建筑元素,不仅给这个山村小镇平添了一份靓丽的色彩,更成为了新拨乡中心地带最吸引人眼球的建筑群落,不仅如此,这里的每个店铺上都清晰、统一地标识着“中国供销合作社”的LOGO。新拨乡综合服务中心的经营服务区主要依托当地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连锁经营骨干龙头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将日用消费品超市办到农村,以超市这种现代经营业态和服务方式,让农民不用出村就享受到了城里人便捷的购物服务,改变了以往农民购买生活必需品要到县城或定期赶集的购物方式和消费习惯,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活。
同时,综合服务中心的日用品消费超市还与供销合作社兴办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积极依托分布在广大农村的连锁经营网络终端,将当地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引入超市,实现日用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开拓,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每到农忙季节,只要农民一个电话,综合服务中心的农资超市就将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免费送到了田间地头,大大方便了农民生产。农资商品都是由规模较大的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统一采购和配送的,保证农民用上了放心肥、放心药。农资超市还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和防治等科技服务,帮助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用肥和浪费,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据围场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刘树平介绍说,新拨综合服务中心的测土配方业务刚开展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并不相信这种方法,认为虽然是免费的,但也只是供销合作社要向他们推销化肥、农药的一种“骗人”手段,没有人来测量,农业科技人员只好跑到田间地头做农民工作,这才有几户农民抱着试试的心态勉强同意按照农业科技人员的建议施肥。这几户农民根据建议,对症施肥,不仅在肥料上的花销比往年有所减少,而且第二年种植的胡萝卜产量也增加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后,纷纷带着自家的土样来服务中心测量,甚至吸引了内蒙古的一些种植大户前来测试。
综合服务中心还设有浴室和医药门市,农民冬季可以就近解决洗澡的问题,年光顾人次达1.2万;农民如果身体不舒服,不用出村也能解决,综合服务中心医疗室的设立,促进了农民就医难、买药难问题的解决。连锁经营和超市等新的经营服务方式延伸到农村后,彻底改变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落后面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综合业务的开展带动了新拨乡商业的繁荣,周边村落一些经济收入较好但又不足以在城市生活的农户,开始举家搬迁至新拨乡开始新的生活,进而促进了新拨乡小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特色之二:一家搭台多家利用
新拨综合服务中心商业经营区的健康运营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供销合作社开展公益性服务项目,保持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生命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心依托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超市等经营性服务项目,发展的健身、娱乐、图书阅览和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性服务项目,进一步凝聚了人气,创造了商机,实现了以服务聚人气、以服务创商机的良性循环。
围场县供销合作社主任郎凤玉表示,虽然新拨综合服务中心有供销合作社职工常驻中心进行管理,但主要还是“一家搭台,多家利用”。一些政府部门如果在每个乡镇设点成本太高,如果不设又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之后,多家政府部门利用这个平台,开展服务农村的业务。县乡政府、民政部门投入资金建设了活动室和器具;文体教育部门支持了体育健身器材和图书;县委组织部无偿支持了远程教育设备;县农牧局、科技局、计生局支持了有关科普图书和技术知识资料;县农工委支持了触摸屏和电脑查询系统。
两年多来,在综合服务中心与当地多家政府部门的合作努力下,每年3月份中心都会邀请农牧局、科技局等行业科技人员当教员,利用春播前空闲时间重点组织种养殖大户进行培训;7月份组织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及成员、种养殖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学习科学技术知识;8月份组织农产品经纪人、种养殖大户进行农产品产销对接,利用网络发布信息进行网上交易;目前,中心接待信息咨询3500人次,技术人员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有关问题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内容;旺季随时联系销售各种农产品车辆配送、调剂。
不仅如此,中心还见缝插针,在大戏台的每场演出前都会播放农产品科学种养的科教短片,提高农民们的种植技术。两年多来,在冬闲、农忙空闲时间,中心共邀请各类剧团演出46场次。围场县供销合作社为了活跃中心内容,还投资3.2万元购置了大型电影放映机一台,利用晚上给百姓放电影,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故事片及养牛、养鸡、食用菌技术等短片,每场观看群众均在千人以上,新拨、张家湾、三义永、山湾子等5个乡的群众,只要中心有节目,即使身在方圆几十里以外,也会前来观看。
中心自开建以来,还代办了邮递信件、红白理事、婚丧嫁娶,还代购代销当地特产,如坝上白蘑、榛子、蕨菜、金莲花等,目前,中心代办的服务业务共计2236件。中心还通过法律服务所,对商户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调处矛盾纠纷38起;组织大型交易活动16次,实现利润30.8万元,缴纳税金31万元以上,安置农村剩余劳力220多人。
新拨综合服务中心“一家搭台,多家利用”的方针广泛吸纳社会精英加盟,并不断增加服务功能,努力改善农村的购物环境,使农民的消费基本上都能够在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村镇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为活跃在农村集市、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经营场所和便民、利民、为民增收的重要服务平台。
新拨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模式很快被其他基层社复制和完善,现如今,围场县已在交通便利、地域宽广、人员密集的四合永、御道口等8个大的村镇建立了综合服务中心,覆盖了全县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的村镇。
承德市社主任由金玉认为,在大的乡村集镇建设发展综合服务中心,是农村商业流通的大势所趋,也是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年内,承德市社计划在每个县再建设一个像新拨这种规模的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大型综合服务中心全市覆盖。
举各界之力 办真正综合社
把基层供销合作社陈旧的经营设施,改造成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是近几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顾名思义就是以综合服务为主开展业务。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靠“一供一销”安身立命的供销合作社,靠什么把综合服务中心办起来,又该如何做才能把综合服务中心办到政府、农民的心坎里去呢?
我国共有4万余乡镇、近70万个行政村,政府各个部门要想全部长期深入乡村为农服务,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人员配备上都很不现实。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再加上近些年国家对“三农”的关心和重视,这些政府部门在农村又不可或缺。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农村搭建一个社会各方都可以利用的平台,这样既能节约成本,又可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
纵观农村发展的历史,没有哪个政府部门或组织,能够拥有像供销合作社这样完整且扎根农村的经营网络,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应运而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供销合作社建设的综合服务中心完全不同于过去普通的小卖部,它成为了以基层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社会力量加盟参与、政府积极倡导扶持,向农民提供综合化、系列化、社会化服务的新型为农服务组织。供销合作社过去更多地发挥着农村经济与外界经济沟通的桥梁作用,如今,在此基础上,又利用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为农村与社会在经济、文化等全方位交流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效果。
新拨等各地的综合服务中心在建成使用后,很快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操作性:供销合作社利用综合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日用品、农资销售额相比原有模式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效益明显显现;政府文化、体育、法律等部门纷纷利用此平台开展业务,图书室、健身广场、法律咨询室等先后在农村扎根,农民生活开始多样化、乡村文明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广泛称赞。综合服务中心“穿针引线”,让农民与各个政府部门有了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增加了政府对农民的了解,深化了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农民凝聚力得到更大提高。
综合服务中心的业务多样化、持续化,说到底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化,这种综合化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无形中加快了我国广大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