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7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链条”是怎样“铸”成的
——来自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供销社的报告(一)
本报驻甘肃记者 王恒真

  编者按:

  宛如一棵藤上的几个苦瓜,在甘肃中部地区,深藏着全国闻名的18个干旱穷困县——定西、陇西、会宁、通渭、静宁……

  左宗棠说,“陇中苦瘠甲天下”。陇中之所以苦,就是没有水。以陇中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3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 %,是国际公认的基本生存条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3%,属严重缺水区。这里的人们常讲的“十年九旱,两年一大旱,十年一特大旱”的规律,正是陇中气候环境的真实写照。

  不难想象,“靠天吃饭”的自然环境,给这里农民群众带来的是一片贫困的阴影——想扔,扔不掉,想躲,躲不开。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供销合作社,要与这里的数百万农民群众一起“改天换地”,是何等的不易,何等的艰辛!

  那么,供销合作社遭遇坎坷之路时,是怎么生存发展的?近年来,这里的供销社又是怎么再次创业的?本报从这期开始将连续刊出三篇系列报道——“来自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供销社的报告”。

  我们企盼这组报道如同一缕缕春风细雨,能够滋润这里的一方土地;也企望着在广阔时空的相互交流中,能为正在“二次创业”而奔波的供销社同行们,提供些许借鉴,少走弯路,少摔跟头……

  数字枯燥,但却是事实的记载。

  与10年前相比,甘肃省静宁县供销社系统的流通网络终端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连锁网点发展到了330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了50家,行业协会发展到了32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到了50家,各类经营服务网点已经覆盖了全县392个行政村,商品销售比10年前增长了很多倍。

  “点”是这样构筑的

  静宁县供销社于2002年在全系统实施了以“双置换”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改制之初,供销社处于转型后的适应期,基层社出现了业务骨干流失比较严重、业务经营陷入低谷、经营服务网点呈现小、散、少、乱的状况。但由于改革定位准,措施得当,截至目前,全系统22户企业已全部完成了改革改制,置换职工身份778人,占职工总数的96.2%,化解银行债务3650.3万元。

  为了尽快恢复供销社业务经营,近年来,静宁县供销社把恢复基层社经营,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作为深化改革、推进联合,加快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重点工作,从建“点”抓起,采取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社会融资等办法,加快社有资产的开发改造。

  一是组建龙头企业。新建供销超市、供销大厦,组建纸箱包装、恒瑞祥养殖及兴辉马铃薯经营公司,引进武汉服装商贸、万佳家具城等5家全国连锁企业加盟店。

  二是加大对基层社基础设施的改建。几年来,共筹措资金2500万元,相继改扩建了城关等18个供销基层社,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三是构筑现代流通网络终端。为了更好地开展“为农服务”工作,贴近农民,近几年,县社先后建办村级综合服务社46个,不断扩大经营品种、加大农副产品收购。

  四是改造原有经营设施。先后投资6000万元,对县农副公司综合楼等部分社属企业的原有经营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开发,改造面积5万平方米。

  “线”是这样编织的

  静宁是中国苹果之乡,已形成了“南部苹果北部梨”的果业发展格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县果园面积达70多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年种植马铃薯30万亩以上,特色瓜菜10万亩以上,果品、马铃薯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面对当地逐步发展的特色产业,供销社把促进市场和产业有效对接作为编网织线的重点。

  静宁县社通过公开竞聘和综合考察,先后吸收了26名农民致富能手、农产品经纪人加入供销合作社,为18个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发展的新动力源。

  在办社形式上,县社采取基层社和农村能人牵头领办、参股联办、引导协办等多种形式,围绕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下连农民社员建基地,保货源,上连龙头企业拓销路,保增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流通业、种植业等领域,与农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与联合,培育和扶持了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蔬菜服务协会等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7人,建立苹果基地3276亩,年总产值1965万元。2009年,格瑞苹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沃尔玛、家乐福等10个超市签订供货合同,将静宁苹果直接销售到北京市场,实现了“农超对接”。目前,县社扶持建办专业合作社26个,入社农户达2100户,带动农民近10万人,在合作范围内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元左右。发展各类行业专业协会32家,发展单位会员52个,个人会员4061人,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站46个。

  目前,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建办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在全县24个乡镇的全覆盖。每年通过的各类协会推销果品、马铃薯等2万吨以上,助农增收5000万元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推销果品5000吨以上,马铃薯3000吨以上,各种小杂粮5000吨以上,推销产品总值4000万元以上,农民直接受益达500万元以上。

  “面”是这样扩大的

  近年来,静宁供销合作社以县级配送中心为物流节点,依托基层社、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加强对各经营网点、直营店、加盟店的配送。采取“一收两送”的办法,推进连锁经营,实现经营服务网络“面”上的全覆盖。“一收”就是通过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农副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实现助农增收;“两送”就是通过发挥县农资配送中心、基层社的辐射作用,向下配送农资、日用消费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在农资连锁经营上,于2008年建成了静宁县农资配送中心,构建了上联兰化集团、下联基层社和农合组织,发挥连锁经营网点210个,初步形成了以“配送中心为主体,24个乡镇为骨干,150个村社为基础”的遍布城乡、覆盖全县的农资连锁销售网络体系。2009年供应各类化肥5.1万吨、农膜1350吨、农药42吨、农机具1.5万件,销售额达2.3亿元,农资销售总量占全县市场需求的81%。

  在农副产品联合经销上,2007年,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出资组建的静宁县兴辉马铃薯产业协会,坚持以“绿色、品牌、诚信”为主题,按照“公司+协会+专业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和组织会员、专业社社员开展农产品购销。协会从固原、青海、陕西、甘肃定西等地引进优质薯种2500多吨,分别配送到全县16个乡镇的80多个村社,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县社入股100万元并提供土地50亩组建了兴辉马铃薯经营公司,修建马铃薯储存窖48孔,储量9.6万吨,每年收购产品2万多吨,助农增收1200多万元。投资648万元建设的马铃薯育种基地,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列为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嫁接改造的红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每年购销马铃薯2400吨、苹果1200吨,年销售收入达到2880万元;李店、治平两社建成果窖20孔,年储量600吨,年购销苹果1440多吨,销售收入约440万元;田堡供销合作社年收购经销小杂粮月1700吨,销售收入210万元。

  在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上,依托供销大厦、供销超市招商引资,引进了武汉服装商贸、帝豪超市、万佳家具城等全国连锁企业,开展区域性总经销、总代理,带动了二级批发和连锁配送业务,加快发展了便民店、专业店、农村超市等新型网点建设。目前,静宁县供销合作社建办了各类便民店120家,小型超市50多家。县社组建的庞静林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县城建立仓储配送中心,在全县24个乡镇发展了36家连锁店,每天坚持出车下乡配送农村日用消费品,年销售额达3600万元左右。目前,全社网上商品统一配送比例达到了60%。连锁配送总额达1.7亿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