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普洱茶期货吗?”记者日前电话调查了不少业内人士。
“普洱茶期货?有吗?没有听说过!”业内多数资深人士对此都甚感意外。
然而,“从未耳闻”的普洱茶期货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引起了法律纠纷。7月5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上海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CBOT)普洱茶中远期合约(PC1006)纠纷。所谓PC1006,就是2010年产、6月份交割的一款普洱茶中远期交割合约。
纠纷新进展:互诉还是言和?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6月30日下午,CCBOT的交易商与“代理商”已经报警,质疑CCBOT操纵PC1006市场和交易流程,损害交易商利益而“自肥”。7月2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已经立案。
7月7日,记者拨通了CCBOT的媒体专线。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针对交易商的质疑,媒体的控诉,“我们将诉诸法律手段,要求他们赔偿名誉、经济等相关损失。做人,要讲良心!”
她说,“起诉材料还没交上去。今天下午,我们就去浦东新区法院立案。因为已经进入了司法程序,我们现在不方便接受媒体采访。”如果情况属实,现在双方已经进入了互诉阶段。
该工作人员同时表达了两点意见。“PC1006合约不是期货合约,CCBOT也没有代理商,只有区域的交易商服务中心和个体的交易商。”她说。
身份边界:犹抱琵琶半遮面
目前,CCBOT的普洱茶中远期合约只有一种,就是半年期合约,交收月份在每年的6月和12月,最低保证金为20%。
“也就是说,交20万可以订购价值100万的中远期普洱茶。如果保证金比率有所变化,交易商就要增加保证金,否则就会被强行平仓。”资深企业管理顾问程修远说,“不论CCBOT承认与否,从金融角度说,PC1006就是典型的期货合约。”
持此观点的,不仅仅是程修远一人。对期货略有了解的业内受访人士,都认为PC1006就是典型的期货合约。“国家对期货交易管理非常严格,申请期货贸易中介资格难度大,企业一般都是以中远期合约的名义打政策擦边球。PC1006,实质上就是打着现货贸易幌子的期货,是现行经济管理政策下的商业怪胎。”河南省信阳陆羽茶城总经理欧阳道坤说。
操作边界:期货贸易缺乏监管
程修远说,从争端来说,是市场管理者与客户的争端。本质上,是客户怀疑市场管理者做裁判的同时兼运动员,操纵市场。CCBOT到底有没有操作市场,这是问题的关键,需要靠证据来证明或证伪。在CCBOT屈指可数的四个中远期交易品种中,普洱茶、罗汉果和薄荷脑市场容量都不大,都是容易被操控的交易品种。
从期货市场的运营角度来说,所有客户玩的都是一个零和游戏,你赚的正好是我赔的,不存在双赢或双赔的情况,中间不创造价值。它是采用保证金制度的杠杆操作模式,客户会有被强行平仓的风险。由于杠杆的存在,少量的保证金会出现巨额亏损,交易者容易情绪失衡、失控,就会滋生较多的商务、法律纠纷。
杨藤藤先生,曾经是国内某茶叶电子交易平台的主要负责人。他说,电子交易平台的核心是,企业使命是利益主导还是公益主导。这种期货,如果由公司主导,难免会出现管理者坐庄、大商户布局等各种问题,期货合约应该有政府主导,特别是这种小品种的期货交易。想要避免类似的问题,唯一的方法是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
茶叶期货的前世今生
茶叶期货,只能针对具体品种、具体等级的茶叶,不可能把所有茶叶都打包放在一个交易品类中。这样,茶叶贸易就很容易深陷小规模的期货陷阱。
“期货,本质上是为了套期保值,就是要做大规模品种,小规模交易品种太容易被操作,不适合做期货。”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孙宇说,“红小豆期货前几年疯炒,最后炒爆了,与现货价格差一大截。为什么?就是因为量小,容易被庄家操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普洱茶期货与红小豆期货没什么差别。”
“再深挖一下,按照目前的商业模式,茶叶并不适合做期货。虽然年产量有一百多万吨,但是市场价格总额并不大,在金融大鳄的资金面前,不值一提,很容易被全盘操作。我估计,普洱茶期货会步红小豆期货的后尘,在经历疯炒后,被历史所淘汰,除非茶叶商业模式有大的改变。”孙宇说。
笔者调查发现,不仅国内主要茶叶社团对PC1006合约不甚了解,就是在普洱茶的原产地云南,不少大型茶企负责人也“从没听说过”。看来,普洱茶企业并没有想到要用普洱茶期货来对普洱茶套期保值。
“前几年,茶叶行业也曾经有些省份探索过期货贸易,比方说上海、厦门等,但是最后都没了下文。现在做茶叶期货的,应该是以期货业的从业者为主,茶人参与操盘、炒作的情况比较少。”欧阳道坤说。
但是,国内仍然有人对茶叶期货执着地探索着。除了CCBOT,国内不少茶叶电子交易平台都有茶叶期货的规划。“首先是实现茶叶商品的标准化,然后才是大宗现货交易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第三阶段才能推出期货贸易。当然,都是以中远期合约的形式。”某电子商务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主要还处在大宗现货交易的探索阶段。”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认为,期货贸易是农产品现货贸易规避风险的成熟形式,对包括普洱茶在内的茶叶生产,应该是有益的,关键是要探索出合适的经营模式。我们目前推出的茶叶价格指数,可以算作一种前期的探索,代替着期货贸易对生产的指导与警示。从国际上看,伦敦曾经开设过茶叶的期货贸易,但是,现在已经关闭了。现在,茶叶的大宗交易中心已经移到茶叶生产国,而且以现货拍卖为主,茶叶期货只有很小一部分。从全球看,茶叶贸易供过于求,期货贸易价值须审慎对待。
上海茶叶学会曾经在国内探索过茶叶拍卖制度,最后却黯淡收场。理事长黄汉庆说,“对中国茶叶贸易模式的改变,我有点悲观。中国茶叶交易主要还是以市场现货交易为主,因为社会环境、从业者和产业状态等方面的限制,短期内难有大的改变。建立拍卖制度,还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探索期货贸易,则是拍卖制度建成之后的事了。”